加入土木人討論區粉絲團
▼ 參考資料
各位前輩朋友大家好,小弟在土木人版也潛水兩年多了,自從決定準備考技師開始受土木人版幫助良多,讓我能在101和102年分別考取土木及結構技師,我是一邊上班一邊準備考試,也沒有參加補習班的課程,因此想將這兩年的考試心得回饋給土木人版,供在職考生或沒有補習的考生參考,也算是為自己兩年技師考試生涯做一個結尾。
背景介紹:
小弟大學及研究所(結構組)都畢業於台大,在校成績並不是很好,大學基礎科目(材力結構土力等)都是6,70分低空飛過,從退伍後就直接進入某家結構工程顧問公司上班,原本打算一邊上班一邊慢慢準備技師考試,不料再進入公司兩個月內,在問問題時連續被兩個同事回覆:『你沒有在準備考技師吼?』,在自尊心嚴重受創之餘,也驚覺技師資格在業界的重要性,再加上100年技師放榜看到很多同學考上技師的刺激,於是在101年決心開始準備技師考試。
由於底子並不是很好,徵詢很多意見後,決定先從範圍較廣,但難度較簡單的土木技師開始準備,之後很幸運的在101和102年連取土木及結構技師。
書單:
1. 結構學(土技:75/80、結技:68)
解說結構學<歐陽>
解說結構矩陣<歐陽>
*這兩本寫的真的不錯。從初階到高階的題目都有,看這兩本搭配考古題應該很足夠(我是一年算一遍)。
2. 材力(土技:20/20、結技:54)
材料力學<毛昭綱>
材料力學論衡<歐陽>
*兩本都寫得很好,我是一年讀一本。歐陽老師那本的題目較新,但有些題目也較難(如果沒有融會貫通,會打到你的痛處)。
3. RC(土技:49/50、結技:60)
鋼筋混凝土學(系統剖析)<蔡修毓>
解說鋼筋混凝土<歐陽>
預力混凝土<實力>
*這科我幾乎是從0開始學,因此一開始為了找到適合的書花了一些工夫,蔡老師那本很淺顯易懂,很適合初學者看,但較深入的地方有些寫得不是太詳細。歐陽老師那本也寫得很好,很多深入的觀念是市面上的參考書不會提到的,但個人認為若沒有底子就直接看,光看第一遍可能無法掌握到精隨所在(我是在考結技時才讀這本)。預力沒時間看所以我只看出題率最高的應力分析題型,結果沒考@@
4. 鋼構(土技:40/50、結技:79)
大學鋼結構筆記
觀念鋼結構(系統剖析)<許弘>
*由於研究所是做鋼構的,所以相對的在這科的時間花的比較少,就依照參考書整理出來一套屬於自己的筆記,將各種題型算熟就差不多了,而市面上許老師這本鋼構題目及觀念似乎是最新最完整的。
5. 大地工程(土技:65、結技:50)
施國欽老師全套
*應該很多人都是看這三本,工程地質在準備土技時沒時間所以放棄,其他兩本每種題型都要讀熟,很重要。
6. 營管(土技:28分…)
實力營管教材
7. 測量(土技:30分…)
實力測量教材
九華測量筆記
*由於資質不太好,實力的測量教材沒有上課直接看實在是有些吃力…所以看一陣子又趕緊跟學長借了九華的筆記搭配著看,對我來說九華的教法比較容易理解,但相較之下實力的參考書完整度較高。
*101年營管跟測量可能題目跟我八字不太合,我考得都不是很好,但我在考試前還是都有準備到一定的程度(我的標準是歷屆考古題有一半我可以寫到5,60分以上)
8. 施工(土技:56分)
實力施工學教材
工程材料學<林金面>
施工學<林金面>
*因為沒時間從頭看所以我施工學是直接整理歷年考古題抓重點背(指從考古題的出題方向猜可能會考的地方,不是只背考古題),沒想到還在我的期待(45分)之上。
9. 結動與耐震(結技:42)
結構動力學<洪朝吉>
結構動力學精解<歐陽>
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
*結動是搭配洪老師那本的觀念搭配歐陽老師那本的題目,耐震主要靠實務經驗搭配規範看。
上榜後,有些朋友問我建議不上班或不補習準備考試嗎 ? 基本上若可以,我還是建議當專職考生,或是在考前請一到兩個月的假衝刺,至於補習班課程我沒去聽過所以也不方便做評論。
就自己選擇的這條路而言,有優勢也有劣勢,以下列出來供大家參考比較:
優勢:
1.沒補習自己看書的時間較多
在一邊上班的情形下,補習班所有錄影帶看完大概第一年就過去了,而自己從小到大也沒有補習的習慣,所以那時決定先自己念準備一年看看,如果很難準備隔年再進補習班補課,沒想到第一年就幸運錄取,就決定照這步調一路繼續準備下去。相較於去補習班,自己念有更多的時間可以整理消化、反覆練習。
2.經濟上較充裕
指上班有薪水拿,也不用花錢在補習班課程,不過參考書籍還是要自己買或借
3.實務經驗的累積
以我在顧問公司上班的經驗,在設計科目”多少”有些幫助,雖然實務跟考試有段不小的差距,但有時會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發揮效果。
舉我自己的經驗為例,101年土技RC第一題考了我完全沒準備的無梁版,但依據題目所給的數據以及上班配無梁版配筋(用SAFE軟體)的經驗與印象,那題25分我拿了24分,這真的是完全意料之外的事情…@@
4. 相較於專職考生,考前發生彈性疲乏的機率比較低
據其他朋友說,專職考生的心理壓力會比在職考生來得大,念太久容易有彈性疲乏的情形。
雖然有以上的優勢,但還是有一些困難點是要去克服的:
1. 意志力要很堅強
在職考生最大的劣勢就是時間跟精力,小弟在準備考試期間,每個月加班時數約為10~50小時不等(看手上案子趕不趕),這樣的數字不是很多,但也不少。每天下班回家或是假日,要拿起書本真的需要很大的意志力。每當我撐不下去時,我就會上土木人網頁看前輩們上榜心得激勵自己,版上的上榜心得我最少都看過三次以上,有些寫得比較好的甚至看了10幾次XDD
2. 遇到看不懂的地方要有人可以討論
沒補習自己讀一定多少會遇到瓶頸,但如果自己鑽研太久,沒上補習班的優勢似乎就沒了,在沒有補習班老師可以問的情形下,建議要有個程度相當的戰友可以討論,或者有熟悉技師考試的朋友可以詢問。以我個人而言,我每隔兩三個禮拜就會將這段期間看書遇到的疑問整理出來向我技師榜首的同學討教,真的很感謝他,幫我解答了不少疑惑,如果沒有他我可能不能如此順利地上榜。
3. 要整理出適合自己的讀書計畫及書單(這點我覺得是最重要的)
不論看了多少前輩的上榜心得,聽了多少技師朋友的建議,最後還是得訂出一套屬於自己的讀書計畫以及書單,因為每個人的條件、環境都不盡相同,若硬要將別人的計畫及書單套在自己身上,常常會有反效果。
以我自身的例子,光是我榜首同學建議我看的書單(他也是買書自己念),就有4本是我看不到一個禮拜就放棄換買其他作者的書,因為他能理解我不見得可以理解,他看得下去我不見得看得下去,這和每個人的基礎以及書籍的排版、文字等都有一些關係,如果硬看,反而會浪費很多的時間在效率很差的事情上。
而讀書計畫也是隨時要調整的,不論是專職或全職考生。你可能會因為突發的加班、身邊突發的事、某些章節卡太久…等等事情而造成預期看書進度的延宕,當時間不夠時可能對於讀書的進度就要有所取捨(當然建議還是全部看完,尤其是結構技師),而取捨的依據自然就是依照歷屆考古題的出題率囉~!
4.戰線拉太長,如果是初次接觸的科目,年中念的年尾大概就忘了
在職考生準備時間已經比較少了,又要被分散在一整年裡,而平日下班看的時間又較零散,常常下班回家看一兩個小時就要睡了,不然就是今天看完下次可能要過兩三天才能再看到書本。我自己的策略是盡量將加班在周一到周五的時間加完,讓六日可以有較完整且連續的看書時間(除非逼不得已,不然寧可平日11點下班也不要假日去加班),對我而言這樣的讀書方式是最有效率的。
此外有些稱不上考試技巧的建議提供給大家參考:
1. 考試時看到不會的題目不要放棄或亂寫,還是要認真作答
不管念得再怎麼熟,考試時一定多少會遇到不會的題目,這時要相信自己,將自己的所學及判斷全寫在答案卷上,我這兩次考試有幾題寫的跟補習班解答完全不同,但可能我的解法跟想法有中改題老師的胃口,25分的題目都拿近15分左右,這些撿到的分數常常會是你上榜的關鍵。
2. 如果沒參加補習班的猜題課程一定要自己整理考古題
國家考試最重要的就是考古題,建議最少要整理近六年以上的考古題,最好可以到十年。解答市面上都買得到,實力跟九華都有出完整的歷年解答,也各有優劣,我某些科目會比較龜毛一點..解答是參考實力及九華的解答交叉比對..。另外建議不要直接讀題解書,我曾經為了節省時間而直接看題解書,結果學習的效果非常的差,嘗試一兩個禮拜就放棄了,除非你底子非常好,不然有一半以上的題目絕對看不懂他在寫什麼(市面上的補習班題解書通常都會藏一手),正所謂欲速則不達,準備考試還是按部就班培養實力比較好。
3. 如果有時間,建議要有自己整理的筆記
有版上前輩是建議念第一遍就先寫,但由於自己每年的準備時間都有點緊迫,不可能每個科目都整理,所以我這兩年都是等到全部都念完一遍後,對各科有六七成的熟悉度有多餘的時間再挑重點科目整理筆記,像第一年我只整理了RC公式小抄和土力及鋼構筆記,第二年我就加了結動的公式小抄和基工筆記。
此外我自己是不太喜歡看別人寫的筆記,因為總覺得看不到真正的精髓所在,不過這點可能也因人而異,也有看到很多前輩是看別人的筆記考上的。
4. 建議不要有罩門科目
小弟由於是結構組畢業,又在顧問公司工作,因此在結構分析與設計科目會較熟悉,相較於結技(主科失誤分太多),從土技的分數分佈比較可以反應出我的主要拿分科目。但由於不知道考試那年會不會有科目難度分配極度不均的情形,因此還是建議各科都準備到基本的程度,有多餘的時間再去培養主要拿分科目。
5. 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
考試難免會有失誤,要上榜運氣成分一定免不了,但建議不要以吊車尾上為目標,應以運氣不好也能上的目標去準備比較保險(也有版上前輩說要以榜首為目標)。自己這兩次考試雖然都有失誤,但運氣還算不錯因此都有不算太差的分數(土技平均60.50分,結技平均58.83分)。
落落長打了不少,真心希望這些心得能有隻字半句可以幫助到版上的考生,因為我也是看了不少版上的心得、聽了不少朋友的意見才整理出自己的讀書方法的。最後再次謝謝土木人版在這兩年給我的資訊及動力,也祝所有考生金榜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