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不是説好:
1. 大陸生須加修國父思想,三民主義,台灣通史
2. 通過台語客語二擇一版托福測驗
这纯粹是意识形态层次的问题了,我们避过不谈。因为这样的问题,争论个五天五夜也完全没有结果。
意识形态方面,我还想谈一点。其实很多台湾的朋友,看到大陆人来了就恐慌,因为大陆人穷;看到发达国家人士去了就高兴,因为他们富有。这是一种狭隘的地区保护主义心理,一个成熟的人,成熟的社会,可以抱着一种更加广泛和兼容并包的态度去看待这个问题。试想,融合是必须的不可逆的,一味的给自己找理由来拒绝,正说明了自身的苍白和脆弱,以及内心的惶恐。
说的简单点,要想不被别人抢去自己的饭碗,先武装自己,强大自己再说。拿专业技术水平说话,拿混凝土和钢材说话。
这也是我对某人加我MSN之后,泛泛而谈台湾某位前总统的回应。这是第一次回应也是唯一 一次,在civilgroup论坛里,谈论政治,无聊透顶。我只想谈专业,谈技术。同时我敬告,如果想玩嘴仗,以小弟我混迹国内国外10余年网路各大论坛的经历,嘴仗你不是对手。请自重吧。

還希望您別老談 結構題目這些的,我老覺得您好像是念土木的,可是卻在搞建築設計,在臺灣這是兩批人在分工(結構技師、建築師),有空多談談 您畢業後的就業環境,您有類似的問題也儘管問,站上有許多朋友也會回應我們臺灣這裏的環境。
小弟我最佩服的人是贝聿铭和林同炎两位,一位是伟大的建筑师,一位是伟大的结构师。
但是谁又敢说,身为建筑师的贝聿铭不懂结构,身为结构师的林同样不懂建筑呢?
看看贝设计的香港中银大厦,把结构概念中三角形的稳定性用到极致。而林同炎先生设计的曲桥以及对预应力混凝土的使用,技惊天下。
这其中建筑和结构的配合和协调,已经水乳交融,不分彼此。
我本身是结构出身,结构是为建筑服务的。但是如果一个结构工程师只是局限在如何分析力流的传递,如果判断结构的合理,如何实现大震下不倒的结构设计目标,这似乎还稍稍留有一点遗憾哩。关注建筑,不逾越建筑;同时,扎实的做结构,这是我身为结构师的现阶段理想。
另外回答楼上朋友提问,我去西非尼日利亚和中东伊朗,都是公司派遣,分别行施工管理层和现场设计人员之职。
非常感谢大家的讨论,并请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