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土木人討論區粉絲團
【林克倫/北京報導】
湖南鳳凰沱江大橋倒塌事故,現中國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已派專家組進行調查,從倒塌的橋墩斷面與施工情況看,工程專家多傾向認為,原因應出在前期地質調查不足,加上施工敷衍偷工減料,導致橋墩無法承受橋樑重量所致,屬於典型豆腐渣工程。
拱橋是中國橋樑設計傳統,其精湛力學效用向來備受稱道,有「世界石拱第一橋」美譽的趙州橋,現已歷時一千四百年的歲月,剛建成即倒塌的沱江大橋,也是一座採用傳統工法興建的拱型橋樑。
沱江大橋是鳳凰縣的重點與樣版工程,從開工迄今已近四年時間,橋身長三二八公尺,跨度四孔、每孔六十五公尺,高度四十二米,依中國交通部的標準屬於大型橋,而「新華社」引述專家們報導稱,這種石拱橋型是一種傳統橋型,但也是一種「風險橋型」。
拱橋特殊處在於以石材興建,上海交通大學呂子義教授分析指出,全部採用石頭興建在理論上是可行的,但石拱橋內若有鋼筋連接,就能大大提高抗拉性,否則只要拱部任一部分坍塌,將導致整體性的坍塌。
全石材拱橋多用於小型橋樑,像沱江大橋這類大型橋的橋墩,都會襯以鋼筋或鋼樑強化結構,但現場目擊者曾指出,從倒塌的橋墩看並無鋼筋,一名工程人員分析橋墩斷面後認為,橋墩採「填芯砌法」興建,先用大石塊往上築成一圈,中空部分再填上碎石塊。
橋墩填充不實是倒塌可能主因,倖存的民工透露,石拱橋所用石料應是統一規格,才能減少石材間的空隙,但施工公司直接炸山採石,「不論大小方圓,就往上安,更要命的是水泥和沙子還沒攪和勻就朝裡灌漿」,工程人員也指出,「正常碎石應該非常緊湊,但斷橋的碎石都是散的。」
另一可能原因是施工前期地質調查不確實,沱江大橋橋基河床屬於弱風化泥灰或白雲岩,地質條件先天脆弱不穩,且未設置緩衝制動橋墩,施工民工也表示,大橋倒塌前一個月,基座位於河谷第三座橋墩曾發生下沉情況,但施工單位最後僅簡單加固處理。
有建築專家推測,沱江大橋應是地質結構調查不確實,加上橋墩碎石水泥填充不密實,工程腳架拆除後橋墩難以承受橋樑重量,「只要有一座橋墩稍微下沉,些微應力出現改變,就會像骨牌一樣倒塌」。
工程界人士認為,造橋涉及地質調查、結構應力計算、水泥品質、混凝土比例等專業,現許多施工隊伍只能算是包工隊,鋪道路民工也來造橋,品質容易出現問題,況且沱江大橋屬大型拱橋,若未鋪設鋼樑或鋼筋強化結構,橋樑重量很容易就壓垮橋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