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百態/床沒靠窗、沒對電視 雞犬不寧 聯合晚報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李樹人/台北報導】 2011.07.23 03:52 am
有些明明沒醫療糾紛,但只要醫師巡房,家屬馬上拿出照相機錄音、錄影。
餐廳老闆怕「奧客」上門,為民眾看病的醫院也有不少奧客病人、家屬,但醫師不能趕病人、兇家屬,只得忍氣吞聲。有病患住健保病房還挑「床位」,床一定要靠窗,還要正對電視; 也有人只要醫師巡房,就立即錄音錄影,讓醫界大嘆,醫師難為!
醫護人員不能拒絕照護患者,面對「刁」病人及「刁」家屬都覺得無力。一位資深護理人員就說,有些老病號經常進出醫院,雖住健保床卻百般挑剔,床位非得靠窗、正對電視,否則就藉故跟隔壁床患者吵架,甚至用力推倒來勸架的住院醫師。
還有陪病家屬嫌護理人員手腳太慢,自行出入護理站拿消毒手套等用品,「如入無人之境」,遇護理人員規勸,家屬還不高興回嘴。另有家屬對給藥的護理人員記錄姓名、時間,讓護理人員心理不舒服。
有些醫師則對龜毛無禮的家屬相當感冒。明明沒糾紛,但只要巡房家屬馬上拿出照相機錄音、錄影,讓醫師覺得隱私權不被尊重。但家屬則辯稱,怕記不住醫師交代的事。
另外,還有病患情況穩定已可出院,卻賴在醫院不走,因為住院可請領私人保險金,且有護理人員照護。一名外科醫師指出,曾有該出院的病患不出院,理由是兒子白天要上班,沒人照顧他;好說歹說請病人辦理出院,病人卻嗆聲,要醫師保證他傷口不會感染,如果出院後出問題,一定告死醫院、告死醫師,讓醫師吃不完兜著走。
醫師無奈地說,病患住院超過天數,會被健保局核刪給付點數。醫院拿不到錢,就怪醫師把關不力;但如果硬要病人出院,恐怕又後患無窮,實在兩難。
近來頻傳暴力事件的急診室,更是醫病關係緊張的壓力鍋,新光醫院急診科主任王宗倫表示,有些老病號一進急診,不照急診檢傷分類流程,就指名要找某科主治醫師。
另外,有些心急如焚的家屬過度介入醫療,造成醫師困擾。例如,小朋友不小心撞到頭只是頭部外傷,並無嘔吐等腦震盪症狀,但家長堅持要安排電腦斷層。如有不從,就在急診室破口大罵,聲稱繳了健保費,孩子發生意外卻落得這種下場。為了避免口舌之爭醫師只好安排檢查,不但浪費健保資源,也讓小朋友承受了不必要的輻射劑量。
醫、病關係 雙方都應守住防線
【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
「難纏」的病人、家屬,讓醫護人員吃不消,對於病患對健保病床挑三揀四,衛生署醫事處副處長王宗曦表示,醫院可根據現有狀況安排,不需特別為患者挪床位,否則也影響其他病患的權益。
但對於介入醫療判斷,硬要醫師作特定檢查,王宗曦認為,可能要從醫護人員的溝通著手,多花一點時間,例如非必要的電腦斷層檢查,可解釋會有多餘的輻射劑量暴露,而非以「不用作」簡單帶過。
醫療改革基金會研發組長朱顯光表示,民眾就醫時若有疑慮、想自保,應該避免正面衝突,免得醫病關係更緊張。 對於一些源自醫病關係不信任的錄音存證等衝突,朱顯光說,為避免在有限時間內,醫護人員的解釋「有聽沒有懂」,應有自己的「健康筆記」,紀錄平常用藥情形、過敏史提供醫師參考,並對自己就醫疾病有基本認識,就醫前先作功課。
萬一有醫療糾紛疑慮時,可以保存藥袋、收據,向院方申請中文病歷,或是尋求第二意見,若自行錄影、錄音,不僅可能讓醫病之間更劍拔弩張,也可能涉及妨害秘密,不見得會被法庭採用。
醫改會也建議醫護人員對患者、家屬提出的疑惑、要求要作的檢查,不要只以「yes、no」簡答,應該多花一點時間解釋。
【2011/07/22 聯合晚報】
---------------------------------------------分隔線
看來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有時候在想這些「奧客」 是不是經常在各行各業嚐到甜頭
才會這樣 不顧旁人眼光
有些明明沒醫療糾紛,但只要醫師巡房,家屬馬上拿出照相機錄音、錄影。
餐廳老闆怕「奧客」上門,為民眾看病的醫院也有不少奧客病人、家屬,但醫師不能趕病人、兇家屬,只得忍氣吞聲。有病患住健保病房還挑「床位」,床一定要靠窗,還要正對電視; 也有人只要醫師巡房,就立即錄音錄影,讓醫界大嘆,醫師難為!
醫護人員不能拒絕照護患者,面對「刁」病人及「刁」家屬都覺得無力。一位資深護理人員就說,有些老病號經常進出醫院,雖住健保床卻百般挑剔,床位非得靠窗、正對電視,否則就藉故跟隔壁床患者吵架,甚至用力推倒來勸架的住院醫師。
還有陪病家屬嫌護理人員手腳太慢,自行出入護理站拿消毒手套等用品,「如入無人之境」,遇護理人員規勸,家屬還不高興回嘴。另有家屬對給藥的護理人員記錄姓名、時間,讓護理人員心理不舒服。
有些醫師則對龜毛無禮的家屬相當感冒。明明沒糾紛,但只要巡房家屬馬上拿出照相機錄音、錄影,讓醫師覺得隱私權不被尊重。但家屬則辯稱,怕記不住醫師交代的事。
另外,還有病患情況穩定已可出院,卻賴在醫院不走,因為住院可請領私人保險金,且有護理人員照護。一名外科醫師指出,曾有該出院的病患不出院,理由是兒子白天要上班,沒人照顧他;好說歹說請病人辦理出院,病人卻嗆聲,要醫師保證他傷口不會感染,如果出院後出問題,一定告死醫院、告死醫師,讓醫師吃不完兜著走。
醫師無奈地說,病患住院超過天數,會被健保局核刪給付點數。醫院拿不到錢,就怪醫師把關不力;但如果硬要病人出院,恐怕又後患無窮,實在兩難。
近來頻傳暴力事件的急診室,更是醫病關係緊張的壓力鍋,新光醫院急診科主任王宗倫表示,有些老病號一進急診,不照急診檢傷分類流程,就指名要找某科主治醫師。
另外,有些心急如焚的家屬過度介入醫療,造成醫師困擾。例如,小朋友不小心撞到頭只是頭部外傷,並無嘔吐等腦震盪症狀,但家長堅持要安排電腦斷層。如有不從,就在急診室破口大罵,聲稱繳了健保費,孩子發生意外卻落得這種下場。為了避免口舌之爭醫師只好安排檢查,不但浪費健保資源,也讓小朋友承受了不必要的輻射劑量。
醫、病關係 雙方都應守住防線
【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
「難纏」的病人、家屬,讓醫護人員吃不消,對於病患對健保病床挑三揀四,衛生署醫事處副處長王宗曦表示,醫院可根據現有狀況安排,不需特別為患者挪床位,否則也影響其他病患的權益。
但對於介入醫療判斷,硬要醫師作特定檢查,王宗曦認為,可能要從醫護人員的溝通著手,多花一點時間,例如非必要的電腦斷層檢查,可解釋會有多餘的輻射劑量暴露,而非以「不用作」簡單帶過。
醫療改革基金會研發組長朱顯光表示,民眾就醫時若有疑慮、想自保,應該避免正面衝突,免得醫病關係更緊張。 對於一些源自醫病關係不信任的錄音存證等衝突,朱顯光說,為避免在有限時間內,醫護人員的解釋「有聽沒有懂」,應有自己的「健康筆記」,紀錄平常用藥情形、過敏史提供醫師參考,並對自己就醫疾病有基本認識,就醫前先作功課。
萬一有醫療糾紛疑慮時,可以保存藥袋、收據,向院方申請中文病歷,或是尋求第二意見,若自行錄影、錄音,不僅可能讓醫病之間更劍拔弩張,也可能涉及妨害秘密,不見得會被法庭採用。
醫改會也建議醫護人員對患者、家屬提出的疑惑、要求要作的檢查,不要只以「yes、no」簡答,應該多花一點時間解釋。
【2011/07/22 聯合晚報】
---------------------------------------------分隔線
看來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有時候在想這些「奧客」 是不是經常在各行各業嚐到甜頭
才會這樣 不顧旁人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