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因接連出席會議,搭乘大陸高鐵南來北往,2個星期內走了7000~8000公里的路。端坐在和諧號車廂中,任憑它鑽山越野、跨江過橋、御風而行,放眼窗外則是漫天蕭瑟秋意,雖無紅妝素裹,亦顯妖嬈多姿,心情為之大快。這套號稱「史上最牛高鐵」的快速交通系統,時速200公里以上的路段達1.9萬公里,占全球高鐵總里程的一半以上。日前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訪英,在合作計畫中,高鐵也被列為重點項目之一;其實,就連視中國如讎寇的美國,亦汲汲欲引進大陸高鐵系統來開發大西部地區。遙想百多年前數萬華工飄洋過海為美國修築鐵路而歷盡險巇且備受欺凌的血淚史頁,今日中國竟能以「高鐵王國」之姿向歐西市場輸出設備與技術,的確是炎黃子孫的驕傲。
2015年10月27日 04:10 趙怡
乘坐高鐵旅遊,真的優點多多。首先是快速,以300公里的時速從上海飛馳到北京只需4小時40分鐘;二是平穩,高鐵的硬體設備極為先進,速度加快卻更為穩定;三是便捷,鐵道網路四通八達,車站建於市區之內,大大減緩乘客轉車的勞頓;四是整點,離、到站幾乎做到分秒不差,利於旅客精確掌握行程;五是相對安全,高鐵雖曾發生過追撞事故,但相較於航空與路運,其安全性仍普獲信賴;至於票價,以每公里單價計,約當台灣高鐵的二分之一,允稱合宜。
大陸高鐵 軟體服務仍差
不過,中國高鐵的光環僅及於硬體工程技術與效率,談到軟體設施和服務態度就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兒了。先看看出入月台的設計,手扶梯普遍狹小,時時應付大批人潮流量,乘客壅塞推擠是常態;二級城市的高鐵車站也個個巍峨堂皇,可是屬於無障礙空間基本設施的升降梯總是處於「故障」、「維修」的備而無用狀態,每見長者或身障人士在親友攙扶下寸步而行;寬敞明亮的北京南站本應是首都的門面,但對遠客而言,卻如迷宮一般,須得再三問路,繞過九拐八彎才尋找到侷促一隅的洗手間或停車場,而由於停車場的動線規畫不當,車輛大排長龍,總要花個幾十分鐘才能挨個出場,旅客們搭乘高鐵所節省的寶貴時間,都盡數浪擲在車站裡了;最奇怪的是,車站大廳內居然看不到一座時鐘,和世界大城市火車站以巨型標準鐘做為標誌的慣例大異其趣,難不成是有意凸顯中國人對時間觀念的淡漠?
高鐵的售票系統也欠缺人性化管理,常令結伴同遊者分坐前後排或隔於走道兩邊,只好等到上車後再央求與旁人換位,我曾以電話問之,換來一句理直氣壯的回覆:「賣票是順著座序抽取,來一位賣一票,不能保證坐隔壁」;進了車廂,乘務員的態度一概莊嚴肅穆,面無笑容,所謂「親切熱誠的服務」只限於車上廣播的公關辭令;高鐵上的餐盒內容貧乏到令人食不下嚥,價錢倒是國際最牛水準,每當進餐時刻,都耐不住對台鐵排骨便當的熱切思念;更遺憾的是,在乘坐沿途不停站的長程班車時,經常會瞥見垃圾滿溢、廁所積水的現象,這當然又是規畫設計者的疏失了。
2011年大陸鐵道部爆發嚴重貪汙案件,不久中國高鐵改由鐵路總公司負責經營,頗能展現中興氣象,惟其軟體服務品質進步實屬有限,距離國際一流標準尚遠。說起問題的癥結,恐怕還是在於官僚體系中「看上不看下、看大不看小」的積習,和「只重表面、不究實效」的形式主義作風。這正是我們在欣喜於大國向上躍升之際,同時為她感到憂愁的事。
最近日本新幹線也有意進軍海外市場,特邀請台灣高鐵聯手出擊,遂引起北京的「關切」。平心而論,中國高鐵以華麗的外表和密實的路網洵不足以稱雄世界,若經營者始終無法強化「以客為尊」的核心價值,仍將難逃「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罵名。(作者為中華文化推廣協會理事長、前新聞局局長)(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