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考資料
東海大橋是中國大陸第一座跨越外海的大橋,連接上海本土與外島的洋山港,中國排名第三以及世界排名第四長跨海大橋。
2002年6月26日正式開工建設,2005年底通車。北起上海浦東新區的蘆潮港與滬蘆高速公路相連,經過2.3公里的陸上段後向南跨越杭州灣北部海域,跨海25.5公里達浙江嵊泗縣崎嶇列島之大烏龜島,再經3.5公里到達小洋山港區,總長32.5公里。橋面寬31.5米,雙向六車道設計,限制車速80公里/小時,預期壽命100年。可抗12級颱風和7級地震。大橋並設有四個通航孔,其中主通航孔淨高40米,淨寬400米,可供萬噸級船舶通過。
2015年,上海港以超過3500萬標準集裝箱的吞吐量遠超第二名新加坡,名列世界港口第一,對這一天文數字般的貨物吞吐量貢獻最大的是崎嶇列島。
十五年前,這些小島上沒有電力,沒有淡水,更沒有交通,能夠“點石成金”,讓這些荒島成為洋山港的核心區,肩負起深水港重任的,是中國最早的跨外海大橋——東海大橋。
東海大橋,起始於上海浦東新區,橫跨杭州灣北部海域,終到小洋山島,全長32.5公里,大橋於2002年6月開工,2005年5月竣工,總耗資71.1億元。
東海大橋將小洋山島與上海市區連接起來,港口只需要修在地質條件堅實、水深充足、對市區影響小的小洋山島上,再通過東海大橋輸送到大陸上即可。有了東海大橋作為紐帶,這些小島就成為了不可多得的天然良港。
東海大橋曾被上海市政府列為“一號工程”,事實上,它確實是中國跨外海大橋最早的“一號工程”。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杭州灣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等世界名橋,開工和竣工時間都在東海大橋之後,並使用了大量東海大橋建設時成熟的技術。換句話說,這些偉大的工程都是學著東海大橋的經驗逐漸起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