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考資料
都江堰是中國古代建設並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都江堰是由戰國時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于約前256年至前251年主持始建的。直到今天,都江堰依然發揮巨大的作用。不過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它的原理其實非常簡單。

我學水利的。想說一個兩千年前的idea,都江堰。以前中學只是略有耳聞,上了大學深入學習之後,才知道它的河流動力學原理真是簡單的不能再簡單了:凹沖凸淤,束水分流。
所謂「凹沖凸淤」是說,水流過之後,凹岸被沖刷崩退,凸岸泥沙淤積。那麼有人問為什麼不是凸沖凹淤呢?這個問題涉及到彎道水流的特徵。我就不過多闡述了。但只要記住這個結論就行,這個結論對於水利學來說非常基本,也非常重要。
好,解釋完了凹沖凸淤這個理論,我們現在跟隨著李冰來實戰一下。看圖:

從前往後,先看最前面的魚嘴,它的位置非常巧妙,正好處於河床彎道中間靠上一點點處。既然是凹沖凸淤,那麼左右兩邊水流的含沙量肯定是不一樣的。靠近凸岸的含沙量大,靠近凹岸的含沙量少,所以魚嘴很優雅地就把含沙量大的水流排走,把含沙量小的水流引入內河道。去過都江堰旅遊的朋友肯定聽導遊對你們說過,四六分水,二八分沙這句話吧,可能你當時不太明白,但聽我這麼一說你們一定就恍然大悟了。
好,下面就到了飛沙堰,水流到這雖然已經排走了80%的沙子,但剩下的20%仍然是個大數字。這裏李冰運用了兩個方法把沙子排乾淨。一方面,繼續用凹沖凸淤這個原理,沙子從飛沙堰排走。另一方面,因為河道變窄,水流變急,撞上了離堆,就是中間的那個小亭子那,產生了漩渦,利用離心力,把沙子從飛沙堰甩出去。
所以最後,進入寶瓶口(就是最右邊那個小口子)的水流基本沒什麼沙子了。
到了汛期,魚嘴被淹,飛沙堰就承擔了魚嘴的作用,對水流和沙子進行分流,再加上寶瓶口的限流,基本杜絕了成都平原的洪澇災害。
所以說李冰父子就是在最合理的位置,用了最合理的方法,做了最合理的事,並且造福了子孫萬代。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種話我不敢說,但兩千年之後還能灌溉著成都平原,的確令我等後輩望塵莫及。
v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