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標案誰來審?工程誰來蓋?」公職人力斷層震撼業界,基層哀嚎:1人當4人用,半年走一半

文章發表於 : 2025 6月 27 (週五) 1:45 pm
#0 由 站長
「一個新人進來,待不到半年就走了一半。」台中市政府都發局的陳科員語氣中透露著無奈,這句話不僅是他個人近五年的體悟,更血淋淋地揭示了台灣公共工程體系正面臨的嚴峻挑戰。過去被視為穩定保障的公職「鐵飯碗」,如今正以驚人速度鏽蝕,高普考報考人數十年銳減逾半,從2013年的14.6萬人雪崩至去年的6.6萬人。這場前所未有的人力斷層危機,正從根本動搖國家基礎建設的根基,讓第一線的土木公務員與公共工程承攬商們不禁憂心忡忡:「未來,標案誰來審?工程誰來蓋?」

數字會說話:崩跌的報考率與失控的離職潮

這場系統性危機並非空穴來風。根據考選部統計,2013年高普考合計報考人數達14萬6209人,但到了2024年,僅剩6萬6702人,降幅高達54.37%。這不僅是少子化下大專畢業生總數下降的結果,更是公職吸引力全面潰敗的警訊。

離職率同樣觸目驚心。以首都台北市為例,近三年公務員平均離職率高達19%,每年超過2000人掛冠求去。前線的警察單位更是重災區,2024年警專報考人數創下4915人的歷史新低,儘管錄取率因此飆升至41%,但這反常的「窄門變寬」,更凸顯了人力招募的窘境。連帶效應衝擊了整個產業鏈,過去以公職考生為命脈的台北南陽「補教一條街」,全盛時期三、四十家補習班,如今僅存約5家慘澹經營,業者苦嘆:「門可羅雀,只能說辛苦了。」

拆解鐵飯碗鏽蝕的三大主因:薪酬、工作與文化

綜合在職、離職公務員及學者專家的分析,這場出走潮背後,是薪酬、工作與文化三大結構性問題的總爆發。
一、薪酬福利吸引力不再:台大國發所副教授辛炳隆直指,薪酬是「最直接的關鍵」。過去公職最大的誘因——優渥的退休金,在年金改革後,已改為與勞工相同的確定提撥制,形同拔除了最核心的福利。相較於民間企業,尤其以科技業為首,能為核心人才提供豐厚的獎金與彈性薪資,公部門近年除了選舉前的象徵性調薪3%,薪資結構幾乎僵固。一位匿名警員更直言,北市新進員警月薪約五、六萬,若要領到近兩萬的加班費上限,每月得加班超過100小時,「把時間拿去跑外送,薪水都還比較高」,CP值極低。

二、權責不符的沉重壓力與高風險:「一個人得當四個人用」,這不僅是陳科員的個人感受,更是普遍現象。政府「小政府」方針下員額凍結,但民眾服務需求卻不斷增加,導致現職人員業務量超載,加班成為常態。陳科員所在的機關,去年入職十幾人,半年後一半求去,主因便是工作壓力,以及來自民眾投訴、網路爆料的無形壓力。警察同仁更面臨「我只是來工作,卻要面臨被告風險」的窘境。此外,僵化的商調制度,讓身處不適任環境的公務員「想走也走不成」,原機關的准駁權力,形同將員工困在壓力鍋中,去年多起公務員輕生憾事,更讓外界對公職職場文化心生畏懼。

三、Z世代價值觀的衝擊:1111人力銀行的調查顯示,僅8.2%的應屆畢業生願意考公職。對重視「自由」、「工作與生活平衡」的Z世代而言,公職的固定工時、僵化體制與階級分明的文化,吸引力遠不如能自主掌握時間的斜槓或創業人生。2001年出生的連小姐,經營代購與兼職顧問,月入十萬,她直言:「寧可自己辛苦拚,也不要當老闆的狗」,完全不考慮公職。對她們來說,公職等同於「每天蓋印章、很無聊」的代名詞。

業界衝擊:人才斷層恐致工程延宕、品質堪慮

這場公職人力危機,對公共工程領域的衝擊尤其深遠。一位資深承攬商私下表示,近年明顯感受到主辦機關承辦人員更替頻繁,許多新進人員對採購法規、工程實務不熟悉,導致標案審查、估驗計價、變更設計等行政流程拉長,甚至出現錯誤判斷,不僅增加廠商溝通成本,更直接影響工程進度。

在台中市府服務近14年的陳科員也坦言,公職體系內「保守派仍占多數」,想在工程規劃或執行上推動創新變革極其困難。當經驗豐富的資深人員陸續退休或離職,新血又補不進來或留不住,技術傳承與經驗累積將出現巨大斷層。這不僅可能導致未來公共工程品質下降,更會嚴重削弱政府應對重大建設挑戰的能力。

未來何去何從?政府需正視系統性失能

學者辛炳隆示警,政府必須認清,台灣過去的經濟成長,有賴於一批優秀的公部門人才扮演領導角色。如今,若想重現榮光,勢必得對官僚體系進行破釜沉舟的改革;否則,就只能接受公務員淪為單純「公僕」的服務者角色。然而,無論定位為何,一個連基礎人力都無法維持的政府,其運作效能勢必大打折扣。

從高普考的雪崩式報考率,到第一線人員「1人當4用」的血淚控訴,再到補教業的蕭條,所有跡象都指向一個結論:公職鐵飯碗的鏽蝕,已非個案,而是全面性的系統失能。這場人才斷層危機若持續惡化,今日基層的哀嚎,恐將成為明日國家發展停滯的喪鐘。如何重建公務體系的尊嚴與吸引力,避免國家因人才流失而進步受阻,已是新政府刻不容緩的國安級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