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土木人討論區粉絲團
▼ 參考資料
在丹娜絲颱風來襲前夕,行政院長卓榮泰於5日親赴雲林大埤鄉,視察因去年凱米颱風重創的延潭大排整治進度。卓揆在現場不僅確認了第三期工程的執行時程,更重磅宣布,水利署已擬定一項總經費逾千億元的「系統性治水」大計畫,未來所有治水工程將以「最小淹水面積、最短退水時間、最高安全標準」三大指標作為核心目標。此舉預示著中央治水思維的重大轉變,然而,從地方急迫的工程缺口到末端防災補助的預算排擠,如何將宏觀政策有效對接地方執行,成為業界關注焦點。
個案剖析:延潭大排分期整治 凸顯全線治理資金缺口
此次視察的焦點——雲林大埤延潭大排,總長8.6公里,因通洪斷面嚴重不足,長年為地方水患癥結。去年凱米颱風期間,北港溪水暴漲倒灌,造成西鎮村等多處村落淹水深達1.6公尺,積水超過30小時,災情慘重。
為此,經濟部水利署已核定1.37億元經費,推動延潭大排第三期治理工程。根據雲林縣府水利處簡報,該期工程重點改善560公尺排水路,透過加高加寬擴大通洪斷面,目前已進入設計審查階段,預計今年8月即可發包施工。
然而,在場的雲林縣長張麗善直言,即便第三期完工,延潭大排整體整治進度僅達六成,後續尚有近3公里、約需6億餘元的經費缺口。她強調,極端氣候下,系統性治理不能僅限於天然溪流,必須將農業排水、灌溉區外排水等一併納入整體規劃。立法委員劉建國也呼應,建議剩餘工程經費應「一次到位、分年整治」,以確保計畫的延續性與施工穩定性,避免因經費斷鏈導致工程延宕。
中央政策轉向:從個案補助到系統性擘劃
面對地方的期盼與質疑,卓榮泰院長詳細闡述了新政府的治水藍圖。他指出,過去從「8年800億」到「前瞻基礎建設」,雖有成效,但仍有許多根本性、核心的治水問題未解。為避免過去投入的努力付諸東流,行政院已責成水利署提出更大規模、跨年度的「系統性治水」計畫,草案金額已超過千億元,目標在今年度正式提出。
卓揆強調,此計畫的核心精神是三大任務指標:「最小淹水面積、最短退水時間、最高安全標準」。未來所有治水相關工程的規劃、審查與驗收,都將以此為準繩,確保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口上,從根源提升國土防洪韌性。他也提及,行政院正在爭取立法院支持4100億元的「強化經濟社會及國土安全韌性特別條例」,其範疇涵蓋治水、糧食安全與國土保存,與此治水大計息息相關。
執行面挑戰:台南水閘門補助案凸顯地方財政壓力
然而,在中央擘劃千億藍圖的同時,地方政府在執行末端防災措施時已顯現財政壓力。以同樣遭受凱米颱風水患的台南市為例,市府為鼓勵民眾裝設防水閘門,專案編列350萬元補助,但至今已湧入200戶申請,遠超預算負荷。
據地方議員反映,凱米颱風災戶超過5000戶,補助預算顯然是杯水車薪。問題根源在於,過去國土管理署會提供相關補助,但現已停止,壓力完全轉嫁至地方政府。在整體治水經費已相當吃緊的情況下,此類「最後一哩路」的防災設施補助便捉襟見肘,引發民怨。
前景與觀察:政策利多下,工程界如何應對?
綜觀而言,卓揆的宣示無疑為公共工程領域釋出重大利多。上千億的系統性治水計畫,代表著未來數年內將有穩定且龐大的工程案量釋出。對於承攬商而言,應密切關注該計畫的具體內容與預算編列時程,並針對「三大任務指標」提升自身的規劃設計與施工能力。
對於土木公務員而言,挑戰在於如何將這套新的系統性思維落實到地方。這不僅需要與中央進行有效的計畫與預算對接,更需整合轄內水利、農業、都計等多個單位,打破本位主義,從流域整體角度規劃工程。雲林延潭大排的案例與台南水閘門的困境,正反映出從中央宏觀政策到地方微觀執行之間的巨大鴻溝,如何有效彌合,將是此項千億治水大計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