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土木人討論區粉絲團
▼ 參考資料
114年7月14日清晨,一場惡火吞噬了位於高雄小港區、號稱全台首座超級電池工廠的三元能源科技公司。這場火災不僅導致15人輕傷,更燒出了鋰電池產業快速發展下,現行電池產業管理、消防救災體系及環境衝擊評估所面臨的嚴峻挑戰。對於土木公務員及公共工程承攬商而言,此事件無疑是一記警鐘,凸顯了新興科技廠房在設計、監管及應變上的諸多盲點。
這場發生在清晨5時許的火警,火勢迅速在廠房的成品區與製程區蔓延,伴隨多次爆炸聲響,驚醒鄰近居民。 高雄市消防局獲報後,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動員46車、91人,並首度出動消防機器人深入火場灌救。儘管火勢在上午7時25分受到控制,但消防人員在進入火場後遭遇突如其來的爆炸,導致3名消防員受到輕微灼傷,另有12名員工在逃生過程中因擦撞受傷,所幸均無生命危險。
高雄市長陳其邁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坐鎮指揮,並在火勢控制後,斷然下令該廠全面停工,並強調將從嚴追究相關責任。陳其邁表示,鋰電池工廠涉及多種化學物質,其安全管理及消防標準必須以最高規格審視,市府將全面檢討救火程序及工廠管理責任。
此次火災最令外界憂心的,莫過於有毒物質外洩的風險。環保局在廠區內測得微量的氫氟酸(最高值為0.774ppm),此物質具有高度刺激性,可能對人體呼吸道及皮膚造成傷害。[2][5] 雖然廠外並未檢出有毒物質,但為求慎重,環保局仍針對下風處的小港區大苓里、三苓里、二苓里、店鎮里及山明里等五里發布細胞簡訊,緊急提醒民眾緊閉門窗,避免外出。環保局初步判定,三元能源科技因管理不當引發火警,已違反《空氣污染防制法》第32條規定,最高可處500萬元罰鍰。
隸屬於台泥集團的三元能源科技公司,其生產的鎳三元電池主要應用於電動車等高階產品,年產能高達1.8GW,相當於每年可供應2.4萬輛電動車所需的長程電池量。公司在事後發表聲明,對此次事故造成社會驚擾深表歉意,並承諾將全力配合政府單位的調查與後續作業優化。三元能源初步說明,起火點位於進行首次充電作業的電池半成品倉庫,事發當下廠內的二氧化碳抑制系統、抑燃泡沫及自動灑水系統均已啟動。
然而,勞工局的調查資料顯示,該廠在今年的勞動檢查中,曾因「危害性化學品清單未依規定格式紀錄」而被要求限期改善。 [ ] 此次火災是否與廠方的管理疏失有直接關連,檢調單位已介入調查。地方里長亦出面表示,該工廠自設立以來與地方互動甚少,居民對於廠區內部作業及潛在風險一無所知,要求相關單位應徹底調查。
此次事件不僅對三元能源的營運造成衝擊,其供應鏈,包括部分特斯拉電動車及無人機等高階電池供應,也可能因此中斷超過三個月。更重要的是,這場火災暴露了現行法規及工程實務,對於鋰電池這類新興高科技廠房的特殊風險,仍有不足之處。消防局長王志平坦言,鋰電池的化學特性使其一旦起火,便會持續燃燒,搶救時間相對漫長且危險性高,必須等到電池熱能完全耗盡,火勢才能真正撲滅。
高雄三元能源廠大火提供了深刻的教訓。未來在面對類似高風險、高技術密集度的廠房興建案時,從建廠前的環境影響評估、廠區消防設施的設計規劃、施工階段的監管,到營運後的公安稽查,勢必得採取更為嚴格且全面的標準,才能有效防範類似的「科技型災害」再次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