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趙建民:中國已到大轉變前夕

文章發表於 : 2012 7月 21 (週六) 3:53 pm
#0 由 xarxarxar
2012-07-21 01:08 旺報 【記者陳筑君/台北報導】
 前陸委會副主委趙建民近期訪問大陸,總結觀察心得認為,有人將大陸1979年改革開放視為中共的2次革命、1990年代開放市場經濟為3次革命,現經歷政治、社會、經濟交互變革的大陸正經歷第4次革命,「已到大轉變前夕」。

 趙建民說,經濟改革固然重要,但不是當前大陸最重要課題,而是社會與政治變革,此次赴大陸參訪,遇到的學者幾乎一致表達對現況高度不滿,發出希望改革的聲音。他認為,「這些情況反映大陸出現危機,公民批判意識展露無疑」。

 資金挹注多 陸發展佳

 國策研究院昨天舉辦「中共『十二五計畫』對台灣經濟發展的機會與挑戰分析」座談會,與會學者包括國策研究院院長田弘茂、執行長林文程、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陳德昇、前陸委會副主委趙建民、南華大學教授馬祥祐、銘傳大學教授楊開煌、經濟學家馬凱、台經院第六所所長楊家彥、政大教授黃智聰、台大教授林建甫等人。趙建民形容「十二五」期間是大陸的第4次革命。

 陳德昇則分析指出,短期內大陸經濟仍有較為穩定增長可能,主因是中共「十八大」召開與美國總統大選因素,但當上述兩大政治因素消失後,大陸應謹慎應對經濟增長過度依賴政府投資的影響。

 陳德昇說,大陸「十二五計畫」發展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台灣發展的新興產業有許多雷同之處,兩岸產業既有合作空間,實際上也存在競爭關係。不過,因大陸政府雄厚資金挹注、人才吸引與市場誘因條件較佳,恐較台灣具發展相對優勢。他也提醒,大陸經歷所得快速增長後,要注意「中等收入陷阱」考驗。

 台減少依賴 爭取自產

 至於「十二五計畫」對台灣的挑戰與機會方面,馬祥祐建議,在投資模式上,應鼓勵「廠商聯合」模式來進軍大陸;在生產模式上應發揮台灣產業優勢,規避大陸優勢項目;速簽服務貿易協定,爭取生產性、生活性與醫療性服務業在大陸的商機;慎簽兩岸文化協議,創造台灣的戰略優勢;組建大型農業企業,擴大台灣農業優勢;加快與美日等國簽訂FTA,充分發揮台灣的優勢,減少過度依賴中國。

 對台灣企業拓展「十二五」市場商機,楊家彥提出他的意見說,在「十二五」的推動下,不同行業的企業面臨不同的商機方向,所以拓展「十二五」的策略思維也要有所不同。

 以製造業為例,趙建民認為,金屬機械以中階市場有較大機會;化學工業方面,拓展大陸市場難度高,但可切入關聯產業的利基型產品;民生工業方面,以市場區隔的差異化為核心競爭力;資訊電子方面,可跟隨國內電子大廠轉移,以供應零組件材料。

 歐失業人才 赴台發展

 馬凱則認為,大陸「十二五計畫」真正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調整產業結構,即「騰籠換鳥」。只是調整產業結構中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若無法成為帶動大陸經濟成長的新引擎,一旦「世界工廠」、大陸沿海加工出口業都被關閉時,大陸經濟恐非面臨軟著陸或硬著陸問題,而是直接從天上掉下來,為此,台灣應盡快尋找脫困生路。不過,政治大學財政學系教授黃智聰持不同觀點。他認為,「十二五計畫」對台灣仍存在機會與挑戰,他同時預料,「十二五」結束時,大陸經濟增長一定超過7%。但黃智聰提醒,台灣人才外流非常嚴重,台灣應乘歐洲經濟情況欠佳時,延攬歐洲失業人才到台灣發展。

Re: 趙建民:中國已到大轉變前夕

文章發表於 : 2012 7月 21 (週六) 3:55 pm
#1 由 xarxarxar
經濟基礎算是兩岸合作很密切了,但不知兩岸「上層建築部分」是否能順利統一。

註:經濟基礎、上層建築、意識形態國家機器部分,請參閱馬克思與阿圖舍有關《唯物史觀》的論述。對岸的對台思維就是這樣來的。

xarxarxar 寫:2012-07-21 01:08 旺報 【記者陳筑君/台北報導】
 前陸委會副主委趙建民近期訪問大陸,總結觀察心得認為,有人將大陸1979年改革開放視為中共的2次革命、1990年代開放市場經濟為3次革命,現經歷政治、社會、經濟交互變革的大陸正經歷第4次革命,「已到大轉變前夕」。

 趙建民說,經濟改革固然重要,但不是當前大陸最重要課題,而是社會與政治變革,此次赴大陸參訪,遇到的學者幾乎一致表達對現況高度不滿,發出希望改革的聲音。他認為,「這些情況反映大陸出現危機,公民批判意識展露無疑」。

 資金挹注多 陸發展佳

 國策研究院昨天舉辦「中共『十二五計畫』對台灣經濟發展的機會與挑戰分析」座談會,與會學者包括國策研究院院長田弘茂、執行長林文程、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陳德昇、前陸委會副主委趙建民、南華大學教授馬祥祐、銘傳大學教授楊開煌、經濟學家馬凱、台經院第六所所長楊家彥、政大教授黃智聰、台大教授林建甫等人。趙建民形容「十二五」期間是大陸的第4次革命。

 陳德昇則分析指出,短期內大陸經濟仍有較為穩定增長可能,主因是中共「十八大」召開與美國總統大選因素,但當上述兩大政治因素消失後,大陸應謹慎應對經濟增長過度依賴政府投資的影響。

 陳德昇說,大陸「十二五計畫」發展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台灣發展的新興產業有許多雷同之處,兩岸產業既有合作空間,實際上也存在競爭關係。不過,因大陸政府雄厚資金挹注、人才吸引與市場誘因條件較佳,恐較台灣具發展相對優勢。他也提醒,大陸經歷所得快速增長後,要注意「中等收入陷阱」考驗。

 台減少依賴 爭取自產

 至於「十二五計畫」對台灣的挑戰與機會方面,馬祥祐建議,在投資模式上,應鼓勵「廠商聯合」模式來進軍大陸;在生產模式上應發揮台灣產業優勢,規避大陸優勢項目;速簽服務貿易協定,爭取生產性、生活性與醫療性服務業在大陸的商機;慎簽兩岸文化協議,創造台灣的戰略優勢;組建大型農業企業,擴大台灣農業優勢;加快與美日等國簽訂FTA,充分發揮台灣的優勢,減少過度依賴中國。

 對台灣企業拓展「十二五」市場商機,楊家彥提出他的意見說,在「十二五」的推動下,不同行業的企業面臨不同的商機方向,所以拓展「十二五」的策略思維也要有所不同。

 以製造業為例,趙建民認為,金屬機械以中階市場有較大機會;化學工業方面,拓展大陸市場難度高,但可切入關聯產業的利基型產品;民生工業方面,以市場區隔的差異化為核心競爭力;資訊電子方面,可跟隨國內電子大廠轉移,以供應零組件材料。

 歐失業人才 赴台發展

 馬凱則認為,大陸「十二五計畫」真正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調整產業結構,即「騰籠換鳥」。只是調整產業結構中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若無法成為帶動大陸經濟成長的新引擎,一旦「世界工廠」、大陸沿海加工出口業都被關閉時,大陸經濟恐非面臨軟著陸或硬著陸問題,而是直接從天上掉下來,為此,台灣應盡快尋找脫困生路。不過,政治大學財政學系教授黃智聰持不同觀點。他認為,「十二五計畫」對台灣仍存在機會與挑戰,他同時預料,「十二五」結束時,大陸經濟增長一定超過7%。但黃智聰提醒,台灣人才外流非常嚴重,台灣應乘歐洲經濟情況欠佳時,延攬歐洲失業人才到台灣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