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名片印高等文官考試及格,周圍肅然起敬

文章發表於 : 2013 1月 25 (週五) 9:01 pm
#0 由 lawrencechen2004
http://tinyurl.com/2cjnbqy

從「台大畢業生應羞愧」談起
http://disp.cc/b/27-AZj

作者:王作榮

出處:天下雜誌 第009期 1982/02/01 出刊

趙耀東先生在未擔任經濟部長以前,曾在天下雜誌社的一次演講中說:「今天台大畢
業的對政府要感到羞愧,對政府貢獻很小。」這當然引起了許多迴響。我不是台大畢業的
,但我自四十二年起即濫芋台大教席,現在已是二十九年了,我想我有資格也有責任就這
一問題說幾句話。同時由於我與趙先生所學是不同學科,也知道一點古今治理,看事的角
度也許與趙先生稍有不同,更有理由表示一點意見。

以天下為己任

  在說到正題以前,讓我先分析一下趙先生之所以說出那一段話的歷史背景。我與趙先
生屬於同一個時代,在我們人格形成最重要的階段–中大學時期,有幾個特殊的因素影響
了我們這一代人的人格:(一)那時去古未遠,同時也是一個農業社會,讀書人都有一點
以天下為己任的傳統士大夫思想;(二)那時是國家最多難的時候,激發了知識份子的愛
國情操,總想在救亡圖存的大業中盡一份力量;(三)那時的政府是民國肇建迄至該時為
止最像樣的政府,是惟一能領導救亡圖存大業的政府,受到知識份子真誠的愛戴;(四)
從長期的觀點看,教育是推動國家進步、社會發展的總原動力,所以要教育神聖,學術自
由,愈少受到政治污染愈好。那時教育的政治污染較少,我與趙先生進的都是一流中大學
,一流師資,一流學生,比講道,氣象莊嚴,祇要不涉及實際政治,無人干涉,思想管道
暢通,情緒不致鬱結,人格得以正常發展。
 
即是在這些背景之下,由內心產生了對國家、社會、乃致政府的愛,由愛生忠,由愛
與忠而演化為對國家、社會、乃致政府的責任感、奉獻感、犧牲感,總希望能對國家、社
會、乃致政府做些什麼,至少也不會去傷害它們。當然,我們同時代的人也有漢奸、走狗
、貪官、奸商、學痞等等,所謂社會蟊賊,但那是少數。
 
我想趙先生是拿他的這個歷史背景來看台大畢業的,因而說出了對政府要感到羞愧,
對政府貢獻很小的話來。問題在於時代變了。在這變了的時代中,即使我們能確定台大畢
業的對政府貢獻很小,也要先探求貢獻很小的原因,再判斷台大畢業的是不是應該對政府
要感到羞愧。

  現在談到正題。根據我在台大教書將近二十九年的經驗,台大學生的平均智慧很高,
毫無問題是第一流的學生。但是這些第一流的學生竟然連個校風都沒有形成。台大的特殊
風格是什麼﹖誰能答得出來﹖一個不平凡的個人,就有其個人的風格,祇有與草木同腐的
千千萬萬平凡個人才沒有特殊風格。同理,一個不平凡的大學,也 必然有其特殊的風格
,足以代表這個大學的特色、成就、與貢獻,我們稱之為校風。例如中央大學的校風是「
樸實而有光輝」,便可將中央大學的所有內含及外在成 就都表達出來。

  台大以首席大學,第一流的學生,而竟然形成不了一個校風,提起台大,大家頭腦都
是空蕩蕩的,不知道從什麼地方,用什麼話來形容與 解釋它,這就是平凡。我常在校務
會議上聽到校長先生報告:台大有多少學生,多少師資,有多大校園,畢業生有多少,其
中在國外的又有多少,外國大學與台大有來往的有多少,真是一篇流水帳,總加起來等於
什麼﹖不知道。也常說我們以這些事情為榮,榮在那裡﹖不知道。現在的問題是個別的學
生都不平凡,加在一起便形成了一個平凡的大學,原因何在﹖

沒有大思想家

  也許有人會舉出若干個例,以證明台大不平凡,因而認為我的評斷不公平。我但願我
的評斷不公平。但這裡牽涉到評斷的標準問題。在我的心目中,台大之於台灣,就像以前
的柏林大學之於德國,巴黎大學之於法國,牛津、劍橋之於英國,哈佛、耶魯等校之於美
國。要在這裡產生大思想家、大哲學家、大文學家、大科學家、大政治家,站在社會最前
端來領導台灣的進步、中國的進步、人類的進步;要使這裡成為政治、經濟、社會、文化
、科技等等進步的發源地;要在這裡製造風氣,革新事物;要在這裡發揮知識份子以其知
識權力領導社會的力量。但是台大,光復以來三十七年的台大,中央政府遷台集全國知識
份子菁英於此已有三十三年的台大,不要說在這些方面沒有太多的成就,連想都沒有向這
條路上去想,能不說是平凡﹖

  要使台大成為這樣一個不平凡的大學,責任不在學生,而在教授。必須要有這樣氣派
、胸襟與學識的教授,才能教出這樣的學生,然後師生共同締造一個不平凡的台大。然而
台大要有這樣的教授,或者能讓這樣的教授發揮影響,又必須要有這樣一位校長,否則這
樣的教授培養不出來或進不來或不願來,來了之後也變成了教書匠。有蔡元培,才有北京
大學的那批教授;有那批教授,才有那批學生;有那批學生,才有五四運動,為古老與現
代中國劃出一條分界線,也促成了北伐的成功。那麼台大有這樣的校長沒有﹖
 
台大人事都是根據教育政策及能遵循現有的教育制度不作變革而任命的。整個教育政
策與教育制度的製作目標都在求安定,不發生學潮,而所任命的人事也都能完成任務,功
成身退。辦一個一流大學的目標祇在求安定,不發生學潮,試想如何能不平凡,又如何能
形成獨特的校風。

安定是校風﹖

  假如台大有校風,那就是安定。在這種教育政策與制度之下,必然產生兩種現象:(
一)學校用人、行政政治因素考慮日深;(二)學術權威建立不起來,學生在思想與行
為方面缺乏學術權威的領導與薰陶,而大學生祇服膺學術權威。這對於不平凡的學生來說
,會產生一種對抗情緒,畢業之後常會找機會發洩。對一般的學生來說,也會對國家社會
產生一種疏離感,不願對其有所奉獻與犧牲,轉而運用其聰明才智及所受的教育於謀求個
人的私利上,如趙先生之所形容的。

  其實, 假如一所大學有前述那樣胸襟的校長領導,那樣的教授講學,學術權威得以
建立,學生的思想管道得以暢通,情緒不致鬱結,而又沒有外來的重大刺激,是不會發生
學潮的。我們從沒聽說巴黎、牛津、劍橋、哈佛、耶魯在鬧學潮。不僅如此,如果學生思
想管道暢通,情緒不致鬱結,反可利用國家的處境及中共的暴虐,而激起如我們讀書的那
個時代的愛國熱忱,自願的有所犧牲奉獻。

  至於趙先生說「日本各大企業、政府首長,七○%都是帝大畢業的,而今天我們的台
大,對政府沒有什麼大的貢獻。這種貢獻,從我的觀點來看,是二級貢獻,是辦大學的二
級目標,但是仍是非常重要的貢獻。」撇開大企業不談,專談進入政府工作方面,東京大
學畢業的之所以大量進入政府的機關,特別是幾個具有尊嚴地位機關:大藏省、通產省、
外務省、中央銀行,是因為日本有嚴格完全的文官制度,考取這種文官,一方面是終身享
用的殊榮;另一方面的確也是一個偉大事業的開始。正是所謂一登龍門,身價十倍。不僅
日本如此,連印度、緬甸那些我們不放在眼內的落後國家都是如此。在這些國家,如有人
在名片上印上高等文官考試及格的字樣或簡寫字,立即使周圍的人肅然起敬,看作是一種
優秀領導人才的象徵,一如我國清朝進士及第一樣。但是在中華民國,我就是高等文官考
試及格的,我有勇氣敢於在名片上印上高等文官考試及格字樣嗎﹖反之,各主要部會司處
局署長及次長等高等文官,有幾個是高等文官考試及格的﹖在這種情形之下,台大畢業的
如何去進入政府工作,有所貢獻。至於政務官,現在大都在六十歲以上,台大畢業的人還
沒有到年齡,不過偶有幾個而已。
 
現在,假如確定台大畢業的對政府貢獻很小,那麼是誰應該感到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