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請教有關混凝土設計規範的問題(耐震設計特別規定的部份)

文章發表於 : 2009 4月 15 (週三) 4:25 pm
#0 由 hardy0531
15.5 構架內承受撓曲與軸向載重之構材
根據15.5.1.2 斷面最小尺度與其垂直尺度之比不得小於0.4
其中的垂直尺度指的是哪個部位,若是指構件的長度,指的是淨長度或是樓高
若真的是指構件長度,那針對柱最小斷面為60公分的話,樓高或淨柱高不能超過150公分,感覺實不太合理,所以提出此一問題,請有研究的大大幫忙解惑,謝謝

Re: 請教有關混凝土設計規範的問題(耐震設計特別規定的部份)

文章發表於 : 2009 4月 15 (週三) 10:35 pm
#1 由 123polo123
15.5 構架內承受撓曲與軸向載重之構材
根據15.5.1.2 斷面最小尺度與其垂直尺度之比不得小於0.4
其中的垂直尺度指的是哪個部位,若是指構件的長度,指的是淨長度或是樓高
若真的是指構件長度,那針對柱最小斷面為60公分的話,樓高或淨柱高不能超過150公分,感覺實不太合理,所以提出此一問題,請有研究的大大幫忙解惑,謝謝






斷面 最小尺度與其垂直尺度之比不得小於0.4 所以 說 斷面最小尺度即是柱寬(b) 而 斷面垂直尺度即是柱厚(h) 可能是這樣子吧 (土木401-96的文字 敘述 的確 很難懂 !!)

Re: 請教有關混凝土設計規範的問題(耐震設計特別規定的部份)

文章發表於 : 2009 4月 15 (週三) 11:40 pm
#2 由 hardy0531
123polo123 寫:
hardy0531 寫:15.5 構架內承受撓曲與軸向載重之構材
根據15.5.1.2 斷面最小尺度與其垂直尺度之比不得小於0.4
其中的垂直尺度指的是哪個部位,若是指構件的長度,指的是淨長度或是樓高
若真的是指構件長度,那針對柱最小斷面為60公分的話,樓高或淨柱高不能超過150公分,感覺實不太合理,所以提出此一問題,請有研究的大大幫忙解惑,謝謝








斷面 最小尺度與其垂直尺度之比不得小於0.4 所以 說 斷面最小尺度即是柱寬(b) 而 斷面垂直尺度即是柱厚(h) 可能是這樣子吧 (土木401-96的文字 敘述 的確 很難懂 !!)


關於大大提及的這點我也思考過,但是60X150的柱在12層以上的房子收梯間的邊柱,其實常常看到,甚至60X200的都有,那樣這樣的柱,不就不可以用柱分析來求解了嗎,不知道大大的意思是不是這樣,那真要配筋,是採剪力牆的設計方式嗎 (bingo)

Re: 請教有關混凝土設計規範的問題(耐震設計特別規定的部份)

文章發表於 : 2009 4月 16 (週四) 12:23 am
#3 由 123polo123
關於大大提及的這點我也思考過,但是60X150的柱在12層以上的房子收梯間的邊柱,其實常常看到,甚至60X200的都有,那樣這樣的柱,不就不可以用柱分析來求解了嗎,不知道大大的意思是不是這樣,那真要配筋,是採剪力牆的設計方式嗎 (bingo)


嗯 這是個好問題
1.若是以套裝軟體分析(電腦算) 是可以 考慮以RC牆 來替代 柱構件的
2.我個人是 認為 若是 如 閣下 所說 的 柱斷面尺寸60*200 這種柱尺60/200=0.3
已非 耐震設計 所要求 的 (不得小於0.4) 故分析上(手算) 或是 考試時 就採土木401-96 第三章 的
規定 把它 當成 非耐震的柱構件來分析或設計 囉
換言之 耐震設計之特別規定 是針對 耐震構件 來量身打造 若 非耐震構件 當然 也就不必理會
耐震設計之特別規定 例如 隔間牆 需要 考慮 耐震規定嗎 應該 是不用吧

Re: 請教有關混凝土設計規範的問題(耐震設計特別規定的部份)

文章發表於 : 2009 4月 16 (週四) 8:25 am
#4 由 hardy0531
嗯 這是個好問題
1.若是以套裝軟體分析(電腦算) 是可以 考慮以RC牆 來替代 柱構件的
2.我個人是 認為 若是 如 閣下 所說 的 柱斷面尺寸60*200 這種柱尺60/200=0.3
已非 耐震設計 所要求 的 (不得小於0.4) 故分析上(手算) 或是 考試時 就採土木401-96 第三章 的
規定 把它 當成 非耐震的柱構件來分析或設計 囉
換言之 耐震設計之特別規定 是針對 耐震構件 來量身打造 若 非耐震構件 當然 也就不必理會
耐震設計之特別規定 例如 隔間牆 需要 考慮 耐震規定嗎 應該 是不用吧[/quote]

感謝大大的說明:
1.小弟有遇到若是題到軟體分析(ETABS,SAP2000及耐震詳評的TS-RC),這類的柱粉容易造成所謂的"應力集中",導致其他部分的柱配筋被低估,不知大大在這方面是做如何的處置
2.現在台灣所採用的設計規範,對高層建築應該沒有所謂的非耐震設計吧,不知大大說的意思,是在結構分析中,分耐震規範跟一般規範的兩種方式進行結構設計分析嗎,還是該柱採柱兩端令為PINNED的方式進行分析,謝謝

Re: 請教有關混凝土設計規範的問題(耐震設計特別規定的部份)

文章發表於 : 2009 4月 16 (週四) 3:29 pm
#5 由 123polo123
感謝大大的說明:
1.小弟有遇到若是題到軟體分析(ETABS,SAP2000及耐震詳評的TS-RC),這類的柱粉容易造成所謂的"應力集中",導致其他部分的柱配筋被低估,不知大大在這方面是做如何的處置
2.現在台灣所採用的設計規範,對高層建築應該沒有所謂的非耐震設計吧,不知大大說的意思,是在結構分析中,分耐震規範跟一般規範的兩種方式進行結構設計分析嗎,還是該柱採柱兩端令為PINNED的方式進行分析,謝謝


1.就我個人的印象 應力集中 是一門大學問吧 即使 問遍台灣所有的大學土木系教授 我看都很難得到一個令所有人都滿意的答案喔 至於ETABS,SAP2000及耐震詳評的TS-RC等軟體 若是以PUSH-OVER 分析得 應力集中 那我建議 閣下 應該 重新 考慮 質心 與 剛心 等 所延伸的問題 如 偏心扭矩問題 我國的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 僅考慮 5%的意外扭矩(且當中還包含 偏心扭矩 這常常是分析上 問題的來源 本來規範 就不知道 我們所 分析結構 的 幾何型式 ) 而我個人的處理 方式 就是 以 試誤法 配置 剪力牆 或 斜撐等 使得 剛心 與質心 一致 來改善偏心 所引致部份 構件的應力集中 現象
(嗯 這些問題 是寫 博士論文 的 好題材 閣下 可以考慮 做 這方面 的 相關 研究 又 或者 再次 進修 相信 應該 對 台灣 結構工程領域 很有幫助)
2. 我想 閣下 誤會 我的 意思了 如 高層建築結構 經由 耐震設計(CAPACITY DESIGN METHOD)後 主結構中 某根 耐震設計 的 梁構件 其 圍束部分 仍然 分有 圍束區 及 非圍束區 而 耐震設計之特別規定 僅就 圍束區 加以限制 非圍束區 則是 依照 一般 RC相關 規定
換言之 RC耐震設計重點 乃以 CAPACITY DESIGN METHOD為觀念 並考慮 構件圍束區 梁柱接頭剪力 以及 閣下 的 第一個問題 構件尺寸規格限制 等 其最終目的 為 結構整體 韌性 所以 並不是 高層建築一考慮 耐震設計 就將 一般 RC相關的 規定 都 忘掉喔(簡單的說 如果說 一般 RC相關的規定 是 一碗陽春麵 而 RC耐震設計 只是 一顆滷蛋呢 只是 經過921大地震後 麵攤老板 強迫要加而已)
希望 以上 牽強的答覆 閣下
能夠滿意喔 (bingo) (bingo)

Re: 請教有關混凝土設計規範的問題(耐震設計特別規定的部份)

文章發表於 : 2009 4月 16 (週四) 5:17 pm
#6 由 hardy0531
123polo123 寫:1.就我個人的印象 應力集中 是一門大學問吧 即使 問遍台灣所有的大學土木系教授 我看都很難得到一個令所有人都滿意的答案喔 至於ETABS,SAP2000及耐震詳評的TS-RC等軟體 若是以PUSH-OVER 分析得 應力集中 那我建議 閣下 應該 重新 考慮 質心 與 剛心 等 所延伸的問題 如 偏心扭矩問題 我國的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 僅考慮 5%的意外扭矩(且當中還包含 偏心扭矩 這常常是分析上 問題的來源 本來規範 就不知道 我們所 分析結構 的 幾何型式 ) 而我個人的處理 方式 就是 以 試誤法 配置 剪力牆 或 斜撐等 使得 剛心 與質心 一致 來改善偏心 所引致部份 構件的應力集中 現象
(嗯 這些問題 是寫 博士論文 的 好題材 閣下 可以考慮 做 這方面 的 相關 研究 又 或者 再次 進修 相信 應該 對 台灣 結構工程領域 很有幫助)
2. 我想 閣下 誤會 我的 意思了 如 高層建築結構 經由 耐震設計(CAPACITY DESIGN METHOD)後 主結構中 某根 耐震設計 的 梁構件 其 圍束部分 仍然 分有 圍束區 及 非圍束區 而 耐震設計之特別規定 僅就 圍束區 加以限制 非圍束區 則是 依照 一般 RC相關 規定
換言之 RC耐震設計重點 乃以 CAPACITY DESIGN METHOD為觀念 並考慮 構件圍束區 梁柱接頭剪力 以及 閣下 的 第一個問題 構件尺寸規格限制 等 其最終目的 為 結構整體 韌性 所以 並不是 高層建築一考慮 耐震設計 就將 一般 RC相關的 規定 都 忘掉喔(簡單的說 如果說 一般 RC相關的規定 是 一碗陽春麵 而 RC耐震設計 只是 一顆滷蛋呢 只是 經過921大地震後 麵攤老板 強迫要加而已)
希望 以上 牽強的答覆 閣下
能夠滿意喔 (bingo) (bingo)


感謝大大無私的回答,我想你的解答方式算非常OK,倘若我們繼續深論下去,可能大家都會暈倒(好像越講越深了,韌性容量 (omg) ),只是對現在正在努力奮鬥考試或者認真的設計單位的土木人,提供一些思考的東西,才不會覺得土木太枯燥 (GOODJOB)

文章發表於 : 2009 4月 16 (週四) 6:13 pm
#7 由 站長
你們兩個的bbcode錯誤,也讓我快昏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