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treecool 寫:想請問一下,結構震動周期與震動頻率、地震反應譜特性、利用地震反應譜估計結構最大地震力反應、扭轉效應(質量中心、勁度中心)與其影響因素,以上的定義和現象。
再請教一下,以上用簡單的理論推導評估使質量中心與勁度中心重合之原理。
謝謝。
結構振動周期(T): 結構本身來回擺盪一次所需的時間,若以單自由度結構來說,結構振動周期跟結構質量(m)、勁度(k)有關,振動頻率(ω)即為"根號( 結構勁度/結構質量 ) => ω=sqrt(k/m)",此振動頻率是以(rad/sec)作為單位,再用2pi 去除,即為結構基本振動周期(T),以(sec)作為單位,結構於自由振動時,就是以在這個時間來回擺盪一次。
結構振動頻率(rad/sec) : 於上面已描述,或是以(Hz)作為單位,將結構基本振動周期倒數,即(1/T),就變為以(Hz)作為單位,在一秒之中,結構物來回擺盪幾次的意思。
地震反應譜 : 有譜位移、譜速度、譜加速度等。至於反應譜如何產生呢?假設今天有個結構受到地震力作用,結構基本振動周期是固定的,可以利用數值的方法,找出此結構的最大相對位移、相對速度、相對或絕對加速度等,這是一個CASE,若把取樣範圍擴充到無數棟結構物,就會有很多結構的基本振動周期,且找出每一棟結構的最大動力反應,例如:最大相對位移、最大相對速度、最大絕對加速度等,每一棟結構物的最大反應都會對應到一個周期,把無數棟結構物製作成一張圖,縱軸是結構物之最大反應(最大相對位移或最大相對速度或是最大絕對加速度等),橫軸是不同結構物的基本振動周期,此張圖就是地震反應譜。若縱軸是最大相對位移,此張圖叫做相對位移地震反應譜,代號Sd,若縱軸是最大絕對加速度,此張圖叫做絕對加速度地震反應譜,代號Sa,以此類推。
以上述的步驟製作成反應譜,是依歷時分析所得到的結果,此外,還有種叫做"擬地震反應譜",並不是實際跑歷時分析,而是只關心"杜氏積分最大值",或許參考市面上的書會更容易理解
勁度中心就是所謂的(剛心,C.R.) : 抵抗地震力的中心,跟整體結構物之勁度有關,結構設計時,希望讓載重通過剛心,才不會伴隨扭轉產生。
質量中心 : 地表擾動的本質是地表加速度,作用時會對準結構物之質心,而產生慣性力。
若一棟結構物剛心跟質心偏差太遠,地震力作用時,即會產生扭轉,稱作"動態扭矩"。
尚有許多可以補充上來的,例如多自由度的特徵分析、設計反應譜的製作等等,回答得不算完整,但希望能幫到您,市面上許多結構動力或耐震設計相關書籍,應該都寫得蠻清楚的,
若有錯誤,還請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