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煌 寫:感謝提供相關資訊,
但是以小弟的經驗,報載所謂AC「驗收不實」與「偷工減料」,有時
新手真的很難判定。
抱歉,紫煌老師,您寫得太好,我幫大家舉手請教幾個問題。
所以,奉勸各位!當公務員之前,去土木工地、建築工地歷練三五年拿到品管證照,是好事啊!!各位不可輕忽 這段實務經驗。
上補習班直接考上,這不能算是「幸福的開始」。
連標準驗收流程、計價文書如何製作都不知道,如何審廠商送上來的計價單呢?
技術都是合約乙方、丙方在進步,我從沒聽說過甲方哪時進步過了,除非是 北捷運局、國公、高工自己寫實驗報告的大型工務機關。就算是直轄市政府工務局也很難達到此規模。
考上公務員後,三級機關(公所)人來人去,這類制度很少被建立起來。
要是考 RC品質,大家都會寫。還請站上大哥補充。
舉個例子來說,
預拌混凝土高坍度(20~22cm),強度不變,對構造物有影響嗎?
澆置 RC時,一灌4~8小時,
午後下大雨(這很常見於基隆、台北),對構造物有影響嗎?
這站上朋友大概可以回答的出來。了不起就是 拿黃老師兆龍那本800頁出來翻,也可以勉強找到「理論上的答案」。
但 AC,要去找「理論上的答案」,可能要多翻翻 中央大學 AC材料實驗室的 Power Point檔案看看。
還是要看哪本專書?這還請站上朋友多多指教。
驗收規範通常不會解釋 mechanisms,就是解釋為甚麼等前因後果,
你就是照規範檢查就對了,無法知道規範後面的意義,
除非是碩士唸AC材料實驗,研讀AASHTO規範,
要不然前因後果很難釐清。
紫煌 寫:所謂偷工減料,是減什麼料?
我相信不會是用油料、用骨材量不夠(這個監造要簽名負責的),
而是新舊料看不看的出來。
小弟自認為沒有能力可以鋪完立刻看出新舊料問題....
至於驗收,比較惡劣的是未達5公分厚度,這點很容易抓,
5cm 有抽樣的規範,多少次抽樣未達預定厚度,判定失敗重舖,這有規範。
用油料、用骨材量 這也是實驗可以跑出數據。
最常發生這類問題的是 「公路總局」,他們在合約寫死,新舊料多少比例,
用甚麼實驗檢出,抽查比例多少。
新舊料的問題分兩種:
*. 新舊料實驗室跑出來的數據與理論上鋪設,與台灣地區刨除出來的舊料,相比是有落差。公路總局有相關規範。
*. 新舊料混雜驗收,如何計價、計算數量的問題。
紫煌 寫:小弟都是用工程會上品管班時頒發的「亂數表」,換算成抽驗點,
所以廠商被抽到2、3次後(必須要刨除重鋪),都乖乖的顧好厚度這一塊。
但是一個比較容易忽略的,是廠商有沒有「刨除」,因為刨除也是要錢的,
講到亂數表,這又有幾個問題,請教大家,
*. 亂數表需不需要 Initialize,給定隨機的起始值,才夠Random?
這問題是有關亂數表的使用方式。不曉得工程會是否有頒佈SOP?
我假如每次故意都抓某行某列,對廠商來講都是固定位置,
被抓到我也號稱有用亂數表,只是亂數取樣過程有瑕疵.....
號稱「簡單缺失」...........檢察官大概拿我也沒辦法
*. 行政流程的配合:
不曉得紫煌老師有沒有把亂數表及取樣辦法、取樣位置表放到「簽」內當附件,讓它進入檔案室,日後「檢察官備查」?
紫煌 寫:以前在陽明山上課,有個檢察官曾經偵辦過一個案件,是民眾檢舉質疑他捐給公所當道路的地,加封時沒有刨除。
檢察官在偵辦時才發現,那個路段因為有積水問題,所以在該地主的要求下,特別沒有刨除再加封,藉此把路抬高一點,但是路抬高之後,沒有錢加做水溝,換旁邊的地積水了(也是該地主的地)
紫煌老師,這陽明山的課,未免也太有趣,
公務員受訓也不會到陽明山,還請老師多介紹這課。
臺北市刁民多,是可以想像,
其他縣市就還好,downtown沒刨直接舖,鋪到快要跟人行道一樣高了。
紫煌 寫:地主一氣之下去檢舉,然後,承辦人也沒說,驗收官也沒驗到,承包商小賺也沒講,就這樣通通吃上圖利罪,檢察官雖然無奈,也只能依職權移送法院。
當土木人真的要很小心。
AC這類問題,就北縣工務局道養,他們有小心再小心的實務經驗,
再不然就是國公、高工、公路總的大哥,請多多補充。
我是建議大家,要不要 開個
「驗收流程與驗收規範」專版,彙整蒐集各機關驗收實務經驗,
廠商也可以來靠腰,專門治療此一病症?
而且大家可以討論「驗收紀錄之寫法」、「證據保留」等等,嘉惠我們後進。
廠商是可以去HiNet download 各機關規範、圖說,
假如我們去下載,然後 po到版上細細討論,
(此為公告事項,個人判斷應無版權問題)
比較各機關合約版本、計價項目、驗收規範
各機關會不會抓狂啊?哈哈哈。
互相漏氣求進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