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土木人討論區粉絲團
許弘老師好!
關於《材料力學必做50題型(初版)》P.9-70的例題9.20,
聽到幾位也有備考朋友的說法後,
這題相信老師也知道從(g)開始,各題解也各說各話。
不過這邊想單純詢問老師書中所說的問題,
書中提到的陳惠發教授的書中Ch3.3/Ch.4.3也有看過,
但還是想請教老師一些問題和學生的想法何處有誤。
1. 題解中的(g)只寫和(f)相同,老師提到的最低階控制也了解。
但想請問以下想法有什麼問題呢?
原題目可否想成先緩慢施加Q的力量,稍微產生微小變位後,
施加軸力P刻意讓梁的挫形形成類似ω的樣子(從左到右是上凹→下凹→上凹),
這樣從一階分析來看,中間支承處轉角θ=0,
這樣梁的左側和右側,就看起來像是K=0.699(0.7)的挫形,
不知道這樣想有什麼問題嗎?或是應該怎麼考慮呢?
會有這樣的想法,是在鋼結構設計中看到中間支承固定後,
強軸弱軸的可能挫形。
加上用力平衡推導(g)的挫形時,會不知不覺列得跟K=0.7的過程一樣...
2. 呈1.問題,就跟P.9-50〈觀念探索〉的部分一樣,結論上感受得出:
〖「(一階分析的結果)沒有側移」和「(因為邊界條件)不能側移」是兩回事〗
這樣就跟基礎的6種挫形先決條件就有所不同。
那是否(g)的挫形,其實考慮一階分析中間支承的梁轉角θ=0,
並非是因邊界條件而不能旋轉,因此實際上結果會不同於K=0.7?
3. 因為材料力學的推導都是「單跨或單一桿件」的挫曲,
(鋼構強弱軸細長柱的部分就很簡單的把兩跨連續梁拆成兩個挫形簡化看)
但例題9.20的(h)、(i)、(j)是用「鉸接接續的兩跨桿件挫屈」,
用一階分析的觀念很難去想像,算出來所謂的有效長度係數「K」,
到底是左桿的?還是右桿的?
還是其實有所謂的「整體構件的有效長度」?
像是(h)的K=2.695,是誰的有效長度?
查了三本高等材力都沒有提到...
4. 另外,積分法得到的K=2.695,
計算式有沒有參考文獻或書籍可以參考呢?
(而且不知道為何用鋼構的靠桿效應可以推出2.695...)
雖然考試不至於考那麼難,
但學生認為這對於理解挫屈會更有幫助!
5.穿插一個RC的問題,《鋼筋混凝土必做50題型(第四版)》P.3-27觀念探索的部分。
<401-100>文字上沒有說清楚的感覺,但到了新版:
・<401-110第二章><401-110: 6.3.2.2和9.6.1>的用字
→寫「bf=有效翼寬」
・<ACI 318-19: R9.6.1.2的說明>
→寫了“a flanged section......in compression”(抗壓時的翼版寬度)
所以萬一獨立T形梁的hf小於bw/2時,
在代入As,min時,b是否要代受壓T形梁的有效翼寬be=bw,而非bf(原翼寬)?
(因為老師b=min{2bw, bf}的bf是代100cm)
若老師認為不用理解那麼深,再煩請提攜及提醒。
不好意思這麼多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