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轉錄]土木工程師之養成與使命

文章發表於 : 2008 4月 10 (週四) 7:10 pm
#0 由 sandaniel.tw
土木工程師之養成與使命

—葉昭雄學長專題演講實錄—

成大土木94級 曹碩修、陳鳳儀整理

民國九十三年十月一日

謝謝吳主任及方教授的介紹,今天能夠回到母校與同學們見面,感到非常榮幸。回想民國五十四年六月於本校土木工程學系畢業迄今已三十九年。當年畢業前參加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班入學考試,未及放榜,即已入營服役,放榜時人已在軍中,雖獲錄取,但擔心辦理手續繁複,故商得同期參加考試之同學顏聰代為辦理保留入學資格,由顏聰同學就讀,顏同學認真研究,畢業後赴德國進修後,返國服務,曾任中興大學校長,目前仍在中興大學擔任教授,頗有成就。

我於一年服役期滿回校就讀。當年研究生人數甚少,故其養成極為慎重嚴謹,每年錄取人數不多,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班分五組,每組一~二人,當年五組共十人,與我同組的有歐晉德、陳菊生,共三人,歐晉德畢業後赴美取得博士學位,返國服務於榮工處等工程界,最近始自台北市副市長卸職轉任台北市智慧卡公司董事長,對台北市頗有貢獻。

我當年之同學目前除部分在顧問公司,如中興、中華及自行創業頗有成就者外,在政府機關擔任要職者有數位頗有成就,如國科會副主任委員謝清志,公共工程委員會郭清江,在報紙上常會看到他們兩人的名字。

當年在本校土木工程學系就讀,全系師生非常重視基礎科學的培育,並且是一貫流程,先修完物理,再修應用力學、材料力學,最後必須完成結構學學分,以建立每位同學的基礎理論概念,然後於大四再分組,展開應用學分,如路工組的鐵路計畫、公路計畫…等實用學科,而在二、三年級時,測量學、鋼筋混凝土學等實用學科亦伴隨而來,各年級時除授課課程外,尚有實習,如測量實習、應用天文實習、路工定線演習、土壤力學實驗、鋼筋混凝土設計…等實用演習、實習、試驗課程。因此本校畢業生在國內外工程界、建設界頗獲好評,這是我們的教授們有眼光、有計畫循序漸進地訓練所有學生,不只理論基礎要求完整,並要求能實際運用。希望同學們及學弟們亦能感受本校優良校風,持續發揚。

畢業後,參加南部橫貫公路建設,主要設計南部橫貫公路西段(關山啞口隧道以西路段)之橋樑,深深感受到學校養成教育完整之重要性。因工作同仁中來自不同學校,有的缺乏力學理論基礎,有的有理論基礎,但缺乏實習、實驗等培育過程,就可發覺同仁中工作的差異性,也感到母校教授們的偉大,為自己能得到完整的養成教育感到高興,也不致因學校養成教育之不足,讓我跟不上實務上需要之顧慮。

南部橫貫公路建設完成後,我被調職公路局局本部擔任設計課長,工作範圍涵蓋全省,使我實際的養成工作得到更大的獲益。全省重大河川橋樑,全省東西南北不同地質產生的極大差異,均為極重大的工作挑戰,但也是養成教育很好的過程,但基本上仍要在學校養成教育具有良好的基礎。

在工作的過程中,由於理論與實際的瞭解及運用,及基於在校所學的多樣化,每當遇到專業問題被非專業人員如情面、壓力、利益相關人士、政治人物的干涉時,我即能以工程師的立場發揮專業的堅持及責任,這也是令人頭痛的問題,也是專業人員常碰到的挑戰。

在一個專業被尊重、被重視、被信任的大環境裡,則專業可以安心地發揮,否則當專業不被尊重、不被重視、不被信任時,社會將非常不實在而產生許多虛偽不實之情事。這就是工程師是否具有使命感或僅隨波逐流的重要關鍵。

人們在社會工作,大致可分為:為生活而工作、為興趣而工作及為理想而工作。大部分的人都是為生活而工作,但當生活獲得某種程度的穩定則會逐漸轉向為興趣而工作。此時,工作上會因符合自己的興趣而效率大幅提昇而無其他權力、慾望的雜念。至於提昇至為理想而工作,則將犧牲某些現實上的困境,其情境將是美好而痛苦,由於人類社會的現實面,為理想而工作幾乎是難以達成。

工程師的養成,除在學時,由學校教授有系統、有計畫的培育外,離開學校後,仍要靠自己尋覓機會進修,自我充實,我的一位長官講過一句話:「學位是自己的,誰也拿走不了,但是官位、職位是別人給的,操之在他人的手上。」所以他曾在面臨職務高升與進修學位,遇到需要擇一時,選擇出國進修而放棄職務的升遷,回國後,博士學位成為他一生的頭銜。

在民國六十一年我由南部轉調北部,進入大台北的融爐時,曾在雜誌上看到邱永漢先生說過,有二樣最值得投資,一是投資自己,二是投資房地產。投資本人自己,在自己有生之年提昇自己的各項能力,智識、健康、切實是最值得的。所以當年我就利用中午學英語會話,晚上到台大電機研究所學電子計算機(即電腦),並利用中午或黃昏學開車取得駕駛執照,至於投資房地產,則由空手買下能源危機前一坪約八仟元的公寓,至六十五年買下一坪約兩萬元的別墅,至八十一年將別墅賣掉,買了目前居住的電梯大廈(每坪約三十萬元),資產得以保值。

當然身為一名工程師我也經常投資自己,增加自己的專業知識,經常到發生工程上問題的地點瞭解、研析工程上的問題,如民國六十一年的瑞穗大地震,瑞穗大橋被震落。八十五年的賀伯颱風災害,八十八年的九二一集集大地震災害,八十九年的高屏斷橋,九十年的桃芝颱風等等。一方面是自我充實,另一方面也是工程師的使命,而八十五年到九十年的重大災害,又因屬於我工作範圍的一部份,所以冒著生命的危險亦經常赴工地督導,解決問題。

有鑑於土木工程所在的大環境相當複雜,而環境因素影響工程成效至巨,故吾輩工程師務必充分瞭解工程所處環境的差異及變化,部分環境甚至因過度開發而情況甚為惡化。

以著名高屏斷橋所處的高屏溪為例,於民國八十五年賀伯颱風豪雨時,由於發生連續二十四小時高達一千七百四十八點五公釐的雨量,二十幾年來,高低不平的河床被巨大的河水力量加以整理,將原來橋樑上下游禁採砂石的高地沖往不禁採的低窪地,依記錄,里港大橋於民國六十四年至民國八十四年,其最低河床線沖刷深度達六公尺,但賀伯颱風一夜之間就將里港大橋附近的最低河床線一下又刷深九公尺,與前面累計達十五公尺,所以台三線的里港大橋於民國六十八年所建的基樁深十五公尺的橋孔就被沖得無影無蹤。這種淘空橋樑周圍基礎河床的現象在台灣重要河川以往累積的情況非常嚴重。所以遇到颱風豪雨後,當河水大搬移河中砂石後,就會發生橋斷樁毀的現象。

依據經濟部水利署於九十年六月二日行政院人事行政局主辦之「國家發展與願景研習營」之研討會中簡報資料顯示「台灣地區八十一年至八十五年間,河川砂石平均年產量為八千七百六十六萬立方公尺,惟同期河川砂石平均許可開採量僅二千六百二十五萬立方公尺,故有七十%之河川砂石供應源,為業者超限開挖或盜濫採」,「八十六年至八十九年間河川砂石總開採量平均每年為五千四百一十八萬立方公尺,惟河川砂石許可量平均每年僅二千七百四十五萬立方公尺,亦僅佔河川砂石總開採量之五十一%。」故土木工程所處的環境,尤其跨河橋樑工程,年年均在惡化及逐漸處於危險環境中。土木工程師必須時時刻刻銘記在心,記取教訓,以免高屏斷橋噩耗再次發生。

另外,河川上河防構造物陸續興建,每建一項河中構造物,是否會對既有構造物發生危險,應予注意考慮及評估。譬如原高屏大橋完工後,屏東端興建河濱公園束縮河道,上游構造攔河堰,固床工等均影響高屏大橋基礎的穩定。另民國九十年桃芝颱風時,台中市東門橋斷橋造成台中一中學生母子兩人墜橋死亡的慘劇,其河道整治興建河濱親水公園,上游興建固床工等等未審慎評估對既有橋樑之影響,均為環境變化造成土木工程受害之實際案例。另外如基隆河整治,基隆河截彎取直等等,改變原有河道現況,亦即對土木工程環境的改變,均是土木工程師養成中應該非常注意及詳加檢討評估的事項。

值得再報告的一件事是,六輕工業區填海造地對濁水溪的影響;由於濁水溪上跨河橋樑不少,且普遍發生基礎裸露現象,經由網頁中,看到的資料顯示六輕「填海造陸是先用沈箱塊石或其他材料在海中構築一道圍堤,將預定建廠的海面圍起來,然後以抽砂船在政府核定的海域中抽取海砂…填砂量約為一億立方公尺」,一億立方公尺約為台灣地區兩年的砂石總開採量。而濁水溪中游有集集攔河堰,上游的崩坍土石已難以被河水沖下,則下游河道顯而易見將缺乏填補被沖走至出海口的抽取量,附近的外傘頂洲等將陸續縮小,此種環境的變化,土木工程師不可不注意。

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對於台灣的大環境影響非常深遠,其後的桃芝、納莉颱風,今年的七二水災等等,都顯示在往後的一、二十年可能都難免受到其影響,最主要的原因係因為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已造成台灣山地處處破裂,裂縫處處,一遇到颱風豪雨,雨水自縫中灌入即形成滑動面而造成大面積崩塌,其崩塌很多係自山頂大片而下,相當驚人。

台灣地區自八十五年賀伯颱風後,再歷經八十八年九二一集集大地震,九十年桃芝颱風、納莉颱風,九十三年七二水災等等天然災害,對土木工程師而言是一個極為珍貴的養成教育實用研究環境。集集大地震後,美國、日本、法國、英國等等國家的專家數度來台,研究災害,而後續造成的土石流,有關機構亦邀請國外專家來台研究。我們土木工程師身處台灣更不要錯失自己所擁有的研究養成環境。

由以上的說明,各位大致可瞭解我們所處的環境。由於過度開發造成巨大變化,使許多土木工程陷於危險環境。但身為土木工程師,應有堅持專業的使命。

個人的生命雖僅是宇宙歷史的一小部分,而社會的現實、政客的短視與工程壽命比較又更為短暫。所以在實務上,經常會遇到利益關係者、政客、情面等複雜因素影響著工程師的決定。工程師必須不被政客那種好大喜功、短視所影響,堅持專業,秉持工程師應有的使命感,才能在宇宙長遠歷史中留下一點微小但影響深遠的接棒之使命。

簡歷 》民國五十四年 成大土木系學士班畢業

民國五十五年 公務人員高考土木工程科優等及格,兼取土木技師

民國五十七年 成大土木系碩士班畢業

民國五十八年 公路局南部橫貫公路西段工程處幫工程司

民國六十一年 公路局新工處副工程司、正工程司

民國七十年 沙烏地阿拉伯交通部工程專家

民國七十一年 公路局第四區工程處副處長、材料試驗所主任、公路局 新工處副處長

民國七十五年 取得結構工程技師

民國七十五年 公路局南港基隆公路改善工程處處長

民國七十九年 公路局規劃處處長

民國八十一年 公路局副總工程司

民國八十二年 公路局總工程司

民國八十三年 公路局副局長

民國九十一年 公路局局長

民國九十二年 交通部技監

民國九十三年 退休(合計公務人員生涯三十五年又一月)

榮譽 》民國六十三年 行政院核定為台灣省暨所屬機關六十三年度保舉最優人員

民國八十七年 中國土木水利學會「工程獎章」

民國八十七年 中國工程師學會「十大傑出工程師」

http://www.civil.ncku.edu.tw/pages.asp?fid=19&did=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