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在台灣的土木行業公司與在台開設美商及日商等等土木公司~在於創新/前瞻/團隊合作之的差別~煩請教各位大大

文章發表於 : 2012 6月 20 (週三) 12:43 pm
#0 由 Tsai.MH
小弟不材~目前僅有兩年的工作經驗,先簡介個人前資歷!
其一是在當兵時~被調去xx海巡局當工程兵(因偏向房屋修繕工程,故有涉略以下經驗)
(1)房屋修繕設計
(2)工程估價
(3)工程發包
(4)工程查核
(5)驗收及結算的部分
(~總價金額約在100萬至500萬左右~學習時間約7~8個月)
其二是目前待的xx顧問有限公司(至今)~公司主軸偏向為
(1)地質調查
(2)鑽探報告
(3)大地監測系統~偏向深開挖工程
以下第(4)(5)為近期擴大涉略的部分
(4)水土保持計畫
(5)國道高速公路局南區工程處所發包的"國道邊坡之邊坡巡查及地錨監檢測等"
-------------------------------分界線-----------------------------------------

小弟這最近有些感想~想與各位前輩及大大討論一下,因個人也有幾位朋友也在業界的營造廠或是建設公司上班。以下僅依個人的感受而概括分類

顧問公司:
(大間的xx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ex:中興/中鼎/萬鼎/黎明..等)
學習到的是偏向設計類,例如(橋梁設計/鋼結構設計/隧道設計/邊坡穩定性設計等等。~其總價金額約在數千萬至數億元左右)
(小間的xx顧問有限公司;ex:多到屬不清)學習到範圍較廣,但總價金額約在數百萬至數千萬左右

營造廠:因分級之關係,故有甲/乙/丙等營造廠,但是兩大主軸就是公共工程(橋梁工程/隧道工程/下水道工程等)或建築工程(大樓/會議中心/藝術中心/學校等)

建設公司:較著重於建設大樓部分。

我想問的是台灣主要分類約為這幾大項,但是卻很少看到台灣的土木行業有像電子科技業的研發科技/技術部門。
(a)
現場經驗的傳承(營造廠)偏向於老長輩以口頭或行動之教學,較無看到或聽到是依甚麼概念而衍生之實務經驗。常常都是聽到說這樣做就對了~做久你就會了~真的是這樣嗎? 然而是依因為這樣的模式,才讓大家都覺得營造廠都是在偷工減料!

(b)
而在顧問公司,基本上都是偏向理論設計或是經由軟體分析而得一套看似無漏洞但卻是漏洞百出的設計圖,當然也是由經驗老道的技師在些許微調一些合理的假設值。

土木界的進步是來自於人們的創新或前瞻性的想法,但是卻因為許多因素業主/技術/時間/..等,最終還是回歸最原始的土法煉鋼之方式。

那麼在台灣開設的美商/日商(美商美聯公司..等)亦都是這樣的模式進行嗎?還是是因為台灣本土的模式都是這樣的嗎?


沒有團隊合作/創新或前瞻性的想法而付出實際經驗,永遠還是依照土法煉鋼的模式進行!


那麼其他在台開設的公司亦是如此嗎?

所以大家才想去考技師或直接考公家機關或進中鋼/台電/中油等公司,因為工作就僅僅是為了薪水~其他的不理了。

請各位大大是否能指點迷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