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土木人討論區粉絲團
【黃樹德】
台北縣、市之間共有廿二座橋樑,密度之高可能居全台之冠,以板橋到北市為例,就有華江橋、萬板大橋、華翠大橋及光復橋,從華江橋上望去,一橋一橋接一橋,彼此重重疊疊,五顏六色的車輛終日熙來攘往,構成了一幅美麗景致。
細數這廿二座橋樑的出身,可以發現不少出自橋樑大師、也是中央研究院院士林同棪之手。「橋樑築橋亦築夢」作者蔡俊鐿說,關渡橋、光復橋、忠孝橋都是大師傑作,萬板大橋、北二高碧潭橋則是由林同棪顧問公司設計,可惜林同棪四年前已在美國過世。
林同棪將造橋視為藝術創作,關渡大橋是首座國造的五孔連續鋼繫拱橋,是大師生前最滿意的作品;光復橋則是台灣第一座斜張橋;忠孝橋上結構呈T字形,橋墩呈Y字型,剛好與「同棪」第一個英文字母同。萬板大橋係五孔連續預力混凝土拱橋。北二高碧潭為平曲線預力混凝土箱型連續梁設計,橋面無伸縮縫,高速行駛平坦疏適。這五座橋都引領台灣造橋技術,成為同類型橋樑的標竿。
蔡俊鐿說,早年電腦不像現在如此普及,民國七十二年十月完工的關渡大橋結構都是用手一筆一筆算出來的,大橋呈拋物線的紅色鋼拱,高度遞減變化有序,今天看起來不覺得困難,當年卻是很大的突破,加上大橋是由中鋼獨力承建,意義更是不同。
橋樑美不美觀,除了設計是否精巧外,最重要是讓橋融入自然環境,以免過於突兀。蔡俊鐿說,如果背景太複雜,設計再棒的橋,也顯現不出她的氣勢,反之亦然。關渡大橋之所以美,就在觀音山的雄壯及淡水河的柔媚,少了青山、綠水,關渡大橋可能就要另當別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