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先進:
抱歉想借各位先進一點寶貴時間,小弟想請教關於抽水後的應力增量的問題……題目如下:
設有一地層,自地表往下,依次為砂層10m、黏土層10m與砂層10m,地下水位在地表,今抽水使地下水位降低5m,求黏土層的平均應力增量。
設砂層之濕單位重rm,s飽和單位重rsat,s。
設黏土層之濕單位重rm,c 飽和單位重rsat,c。
設水之單位重rw。
我查閱施老師的大地工程學(一)的舊版本公式為:
應力增量為 (rm,s-(rsat,s-rw))*5 = (rm,s-rˊs)*5
其中rˊs為砂層之浸水單位重,5為降水高度。
這樣似乎還能理解,也就是抽水後的濕土單位重扣掉原先的浸水單位重就是應力增量。
但是大地工程(一)的新版本公式為:
應力增量為rw*5/2-(rsat,s-rm,s)*5
其中5為降水高度。
這下就不太明白了……此公式考慮到黏土層一時降水會激發超額空隙水壓,在扣掉土層單位中減少量。
不明白的點是:
1、超額空隙水壓不是因為黏土中的水來不及排出而造成的嗎?隨著時間增加便會逐漸消散,但是怎麼會計算成應力增量的項目呢?
2、若真考慮超額空隙水壓,那為什麼在應力增量中計算成正值呢?它能在剛抽水後,短時間抵抗壓密效果,為什麼不能計算成負值呢?
以上問題十分壟長,但是困惑小弟很久……誠摯請求各位先進能否分享此題觀念,勞煩解惑,敬上十二萬分的感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