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土木人討論區粉絲團
贊助商廣告
深談青年營造業創業生態
到目前創業也進入了第2年中了,最苦的日子已快要撐過去,說實話最近遇到一些人、事、物希望對這個環境跟產業帶了一點希望,讓整個產業往正向的地方前進,其中的過程也許不適那麼讓人習慣跟舒適,但這就是現實,不戰文!以下進入正題。
前情提要:
還是要講一下背景,小弟為75年次基隆路本科碩班畢,碩班時拿了兩張基本的技師牌就進入了公家,說實話為何要進入公家?為何不直接踏入業界,平心而論,真的沒想清楚只覺得公家穩定,請比業界高(但扣掉公保退撫等….根本沒有多好好嗎?...9487..),在公家時代說真的也滿操滿累的,一個異鄉人在台北打拼,娶個老婆小孩又剛生,有當過公家都知道6本一實領也才42K左右,在台北隨便租個房子就要15K,老婆又沒上班,小孩還那麼小,真的日子沒辦法過,小弟偷跑去打工,才真正認識這個產業。
接軌期1:
早上公家,晚上偷跑去營造廠座內業,搞搞計畫書送審抓抓照片的日子,現在回想起來真的還是很XXX,禮拜六日灌漿,我的私人BOSS就叫我去現場看看學學經驗,”順便””帶現場”,娘的!我哪會這個阿,從小到大我只會讀書,打打嘴砲,模板一塊幾米我都不知道,設計圖畫出來,清料單如何如何的..我哪會阿,早上在公家其實也做了1年多了業務都還算上手,其實我主力還是在學營造廠的模式跟如何"清圖""控料""訪商",其實這個時期真的很重要,如果爾後要進入這個產業,所有的data base都在這邊建立起來的,那時候也立定我兩年可以執業後,一定要走上這步路子。
接軌期2:
終於把牌的事情處理好,就進入了原本晚上那間營造廠上班,此時我BOSS告訴我了很重要一件事情,"你大概還要2年才能完成一個場子",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非常的不服輸,而且我只想回她”你TM的在放屁”,在營造的”夜間工讀”時間,自己都已經負責快5000w多的案子,訪商、控料、流量規劃都已經可以到稅後20%以上了,你在跟我說”國語”嗎?你跟我說稅後的10%是我的年終,結果我拿7塊,跟10本(註:塊=萬;本=10萬),你當我還是小孩子喔,帶著不是很開心的心情,跟了2個好友借了一張營造牌出了一個小案子,做了以後不得了,發現他奶奶的原來自己下去稅後淨利竟然這麼可怕,流量竟然是200%,你們這些BOSS,短短的60天重完工到驗收付款,那試問妳們這些老屁股,為什麼可以開得起這種薪水來壓榨年輕人,是因為機會成本比較高?還是你們只是比較老?回顧: "你大概還要2年才能完成一個場子",喔….所以你的2年是我的60天?心理的不平跟驕傲不斷的膨脹,在那年的11月我拿了自己做的小案的利潤跟2個朋友去做了一件比較大件的開口,如果做得好,TM的我自己出來幹就好了,雖說如此,但還是有許多後話….。
接軌期最終章:
1. 爾後除了在原本的營造那幹外,還是持續的負責著自己的開口,心裡也不斷的猶豫,這裡薪水高加技師其實可以過著不錯的生活啊,但是!但是,所以的故事都是從但是開始的,自己做的開口利潤更高啊!帶著不服輸的心,跟我的股東還有一個少年A,從原本營造那離職自己出去幹了!
2. 出來以後才發現,原本拉好的稅後淨利,怎麼變成了毛利,跟人家借牌的成本,還要人時管銷,在在都壓縮的我的利潤,此時回想請我要出來時,公家科長跟我說的一句話,做生意最重要的就是開辦費,此時真的要停下腳步好好檢討,如何在不跟銀行打交道,以自有資金的狀況去做生意。
這時候其實做過營造廠都知道營造有分"自辦"、"發包"兩種策略跟經營的模式,大營造廠包含前公司其實都是用發包的方式在經營,主要就對口一個主包商,只需要一個經理或工程師做對口就可,那自辦就是養工,親力親為的把案場收起來。
回想起那時候為了要省錢,拿著鐵鎚釘模板,還沒有工程車,自己下去綁鋼筋、灌漿、放樣這些學校會教你嗎?花台的模板灌漿時後跑掉了,還被抿石工班說,"哇!技師你們的花台做的很有藝術也,不只左右波浪,上下也會波浪",TM的我在考選部考技師的時候有考要幾層模不會爆模,螺桿鎖固要用幾號,放樣的時候一定要拉水線...太多太多技術的東西都是現場跟學校的落差。
我選擇了自辦,我就是要自己下去把這些know how學會,在驗收的時候,高壓磚撲面因為放樣的線是斜的,磚縫線看起來就歪歪的,業主就在旁邊說"技師阿,你們品質做出來怎麼這樣?”,我好想挖個洞把自己埋下去,試想完全沒有基準點,你如果在空間中放出一個直角?這有人教你嗎?以前切發包,包商就幫你搞定了,而今你自己來?只能自己把他吞起來,作筆記改進他。
創業初期:
1. 前面講太多技術了跟抱怨了,來講講創業的過程,首先當初其實才3股備齊60w去扛一個180w的案子,在台灣,講的投資是快狠準,然而公共工程其實就是保證金交易制度,何故呢?做公共工程需要壓10%的工程款再業主那,等結算的時候拿完尾款繳保固金,才能把這10%拿回來,而如果自己是小資本,光200萬的案子就要拿20萬履約保證金,而後,案場執行還需大約備期約再2-4成的週轉金,還有交期與票期的問題,好像講的有點深…EX:案場預算200萬,168萬拿到,你前期需準備的資金約20萬,及實際料商與工班的支出約168*(0.2-0.4)萬,但大公司在這個2-4成基本上是0,為什麼呢?因為大公司全部都開票子,金額大小全都開3個月的票,3個月?你的案場說不定就已經結束再領尾款了,或是第一筆款進來了,你的貨款及公司其實都已經可以付給別人了,而且中間沒有你再出的費用。
2. 前面講了超長的故事,告訴你用10%去扛案場基本是完全就只是個假設值,何故呢?因為創業開始,大家都怕你倒,做完隔天就跟你來拿現金或即期票了,你不開?不給他就不做,只好自己帶著人自己下去做,我也不會做,所以只能請師傅自己買手工具,自己下去帶,把代工包商的利潤變成自己學習的成本,這樣雖然很累、很忙,但know how自己突破,師傅自己養、手工具自己投資,其實用自辦的方式下去做案子,小案場(<500萬)的基本上都有賺錢,剛開始除了要賺押標履保金10%,還要搞定金流(2-4成),還要帶場、作文書、控料、會勘,這個產業真的不是人幹的,但是真的學的到東西,賺的到錢,但生活的平衡真的要自己抓,從前公司出來到公司進入第2年初,曾經最高紀錄是156工作天沒有休息,其實如果不是自己的公司早就稱不下去了。
創業中期:
1. 從開公司出來到第2年其實案場約莫執行過3-5場就非常有心得了,一個案子約60-120天執行完成,相互的重疊,請的師父有大約知道應該要做什麼要磨合什麼?我們要的品質在哪裡?每個案子的帶班也了解如何抓工數、執行預算等等的,其實這些東西都需要大量的時間磨合、包含內業查核三級品管的培養、外業施工品質的要求即對執行預算的堅持及掌握、這些其實都是一個健康的營造廠需要大量的金錢、物力、時間其培養的,但其實這些事情不是很難,是”堅持很難”,其實這些都是前期培養出來的。
2. 創業的中期,其實對營造業來講其實就是設備投資跟金流的掌握度,這個只能講一點點,不能講太多,首先設備部分,對營造業來講其實對於投資大型機械這種事情都會評估再三,其實也是對,一台怪手一台才7-8K/d,我買一台狀況好一點的PC135要160W-180W,需要做230d才回的來,還不含保養維修消磨等,而且一年做得到100d就很偷笑了,但試想投資了這個設備,你會不會更積極的找工作,你的成本是否有下降,你在這個市場裡的競爭度是不是提升了?其實這才是我決策的重點,沒有對錯。
再來金流的部分,其實金流就是槓桿的掌握度跟請款的順利程度,做公家沒什麼好處,就是他不會倒,但前有些真的很拖,剛開始沒有銀行團支援,每個月的薪水、零用金、辦公室租金、料商的訂金貨款都需要斤斤計較,但是老營造其實他們都是等案子收掉再來算帳,最後才知道到底賺賠多少錢,但我們的作法是進入每日結算,再標前的執行預算分析出來後,請帶班進行每日結算的部分,讓整個案場10天.20天檢討一次,如超過預算馬上討論解決的問題,雖然很難、很煩、但至少比結案的時候沒賺到錢被我幹來的好,這就是對執行現場金流的掌握度。
另外其實公家的履約保證及保固金其實也超可怕的,若你今年要做3000W就要有300W在公家那壓著,結案還有90W幾年後才能拿,這些都是自己要承擔的風險跟成本,把所有預估出帳的狀況跟風險都評估後,最後做出金流判斷,到底要不要出標,壓著個錢的效益在哪,有超越我投資押標履保金的2-4倍嘛?
結語:
蝦米?這麼快就要END了,因為還沒走到最後阿,我也沒辦法跟大家分享爾後到底要如何做,怎麼走,只是有些觀念、思維跟大家分享。
1. 採購法最低價標:
我看採購法最低價標就是這個產業對大的痛,人家說最低標就是造成整個營造業環境變得如此惡劣的狀況,低價搶標、惡意競標,這個行外話就說給一些老屁股聽了吧,現在我們早就不這樣玩了。
最低標實施了這麼久到底倒了幾間營造廠?大型公共工程真的不能用最低標搞,介面太多了,太多陷阱在裏頭一但踏入,就是包著糖衣的毒藥,用營收換倒閉,但中小型案子呢?還是最有利標?試想一個包商在每個單位做了20-30年,你沒有最低標的制度,年輕人如何創業,如何打進市場,頂多我賺的工錢就好了,我需要求生存,但老營造做久了,有機具有人力有場子,沒有最低標制度,憑什麼跟它們競爭,這個市場會進步嗎?
我想最有感覺的應該就是剛考上的年輕技師、建築師,試想你從事顧問業,想要出來開個公司,剛評選就被4C、3中壓倒了,你幹了10年的大公司,仍是在為人作嫁,沒辦法開個公司把自己的經驗傳承給下一輩,默默的到了50歲產值最低薪資卻是最高,公司付你資遣費叫你走,人家照勞基法喔!”中年失業”你能做什麼。
個人非常推崇最低價標,它讓整個市場的效能得到最大化的運用,而沒有最低標的制度,整個市場大約就變成幾個大型公司掌握,一輩子給人家請,沒有創業的機會,想想香港、日本。
2. 股東制度:
創業真的要找個相互除持的好朋友、會爭吵會討論會相互砥礪,說說我的股東,他國中畢業就出來做工了,他主力負責外場調工控班,與業主協調,我主力處理技術放樣清圖控料訪商,當然"讀書人"都會有讀書人的bug,處理技術及對利潤的堅持是相互砥礪的,但說實話以技術人員出身的比較適合做幕僚,想招提建議,但一路從現場出來的我股東的執行力跟決策力真的都把我巴在地上踩,整個資本市場的金流很龐大的,要分一點給人家合作,我常講的一個人只有兩隻手,能抱起多少金子,還不如大家一起來挖。
人家都說股東生意很難做,這是真的,但真的要記住股東就像兩個不同齒輪,剛開始一定會慢,會不順,但一旦開始了齒輪卡齒輪就會一起往前走,不生話、不計較,生意是一陣子、朋友是一輩子;股東是制衡是互相,兩個人不同的父母、兄弟、老婆、成長環境,人一定都會不一樣,但是做出來的決策一定要一致,這才是合議制公司的精隨。
3. 稅制:
一年又到了,來解釋一下台灣的稅制,在台灣要開公司真的很不簡單,我們偉大的政府會無所不用其極的在你身上挖錢出來,營業額-你的發票-你的開支(薪水)=你的利潤,利潤要扣17%給政府,餘下的83%算入股東所得,所得再扣所得稅13-40%,你TM的怎麼不去搶比較快。
再來員工要繳勞健保、幫它們付勞退,要付加班,還有2代健保等,這些都是雇主的成本,自己出來做以後才發現,原來政府存在的意義就是從你我跟企業主身上把錢搶過去,先說可扣抵稅額,一定要含有5%的營業稅發票才可認列支出,我買飲料沒打統編不算我支出喔,工地有時候一天便當檳榔飲料一天就500-1000,這都是我的支出拿收據給國稅局說不行喔,這1個月3萬*0.05的稅金叫我繳回給政府,你腦子有洞喔,檳榔怎麼打發票拉、買便當用收據不行也,說真的,勞工以後的退休金是雇主該負責嗎?薪水的6%是法規規定雇主要幫他繳的,但試想自己的退休生活不是該自己規劃嗎?政府把這個成本轉嫁給雇主,台灣的薪水會有彈性嗎?可能講到這又要討戰了,但是該繳的我一定會繳,但是!政府在我創業的時候有借我錢嗎?我沒錢吃飯沒錢讀書的時候你有幫助我什麼?你創造了一個稅制如此重的環境,叫所有中小企業吞,這樣合理嗎?
我簡單來算一下如果你一年1000W營業額的公司要繳多少稅:1000W營業額,約可以拿600W的發票,裡面1000萬的5%=50萬營業稅(政府給的),600萬*5%=30萬(你要給廠商的),請了兩個人租了辦公室扣抵稅額平均年薪60萬,辦公室抓20萬,結算稅前金額(50-30)要回繳政府20萬營業稅,兩個人聊健保加勞退60*2*0.1=12萬,bug就是1000-600-120-20=260是稅前淨利,260*17%是營業稅=44.2w,你股東收入是(260-44.2)=215.8再扣到個人所得稅這個級距好像是25%月54w,總稅後稅金是20萬營業稅+12萬勞退勞健保+44.2萬營業稅+54萬營所稅=130.2萬,再來你的營收1000萬你稅前淨利也才260萬,到稅後只剩下130W是在手上的,你就知道這有多可怕了,這都還只是有發票的支出,沒發票呢?你的稅前淨利真的有260萬嗎?這都不包含最近沸沸揚揚的1例1休。
4. 真的好想講很多產業面的事情包含稅務、金流、跟執行面上的事,但是自己能力真的有限,沒辦法改這個遊戲規則就只能陪著入這個局,至少現今已上了軌道,該拿的案子、該買的機械、該請的人、該做的稅務金流大致完備,接下來其實就是建立門檻讓人無法超越,最後幾句話跟大家分享,吃的到虧才佔的到便宜,先把自己的能力準備好,機會來了橘想清楚了,就上去了。
祝大家平安 喜樂
康 1060106